苑英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課堂教學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在當代教學中,學生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但是,傳統單一標準的教學模式,必然不會照顧到全體學生,在新課改下進行課堂教學,落實新課標,就必須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怎樣進行分層教學才能夠有效的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一、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并加以實施。還有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關鍵就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五個原則:第一、全面與和諧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第四、讓學生有可以支配的時間;第五、尊重兒童,尊重自我教育。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了”的結果,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覺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愿意與老師交流,而差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二、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探索
1、分析學生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工作;了解學生是分層教學的前提。
了解學生內容包括學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數學成績、在校表現、家庭環境等,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類歸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好、中、差層次的學習小組,讓師生知道每個學生在某一階段所處的層次。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在班級上公布好、中、差學生的名單,真正使學生在學校里處于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各項知識的同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部分,并在這部分知識上可以超出課本的范圍,這是符合個性全面發展規律的。同時師生要共同樹立好對教學的樂觀主義態度和信心,并使學生明確這種分組方式的意義。教師掌握各類學生層次后,學生的座位按優中差搭配的原則編排。這樣便于學生互助互學,同時便于組織優良生輔導中差生活動,教師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學習情況及優良學生的表現,使各類學生生活在和諧、平等友好的學習班氣氛之中,共同奮發進取。
2、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
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差生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差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大綱的要求;對優生則允許他們超大綱、超進度學習。擬訂各層次教學要求既不能過高,增加教學難度,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消化不良,喪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綱要求,過分放慢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任務。力求準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域”,較好地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培養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以及基本知識所反映的基本思想。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和特長。
3、對作業分層布置,運用的是階梯原理,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步驟,只有分層布置作業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學習成果。
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全班統一標準,統一要求。這是根據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差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一是拔尖提高題,即是根據優生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設計的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的題目;二是鞏固練習題,即是根據中等生設計的,一般指教材后的習題;三是放緩坡度題,也就是根據差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將難度較大的課后習題分解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這樣,既緩和了差生學數學難的狀況,切實減輕了差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增強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
4、分層輔導學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各層次學生可以利用老師輔導的機會及時解決自己頭腦中的問題。
輔導實行分類型、多形式的輔導。一方面側重于完成現階段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類輔導以不增加課時,不搞全班性補課為原則,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輔導。具體地說,對差生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輔導內容從最低點開始,提倡“三超”,即舊知超前鋪墊,新知超前預授,差錯超前抑制,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對中等生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優生除給予較多的獨立思考和個別點撥外,主要通過成立數學興趣小組,組織參加各種數學競賽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輔導內容主要是拓寬、加深,以可接受為原則,不受大綱約束。另一方面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興趣、愛好,培養其優良品德和創造才能。對中、差生主要讓他們參加動眼、動口、動手能力;而優生主要培養其思維、想象、創造的能力。
5、分層評價學生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原動力。
考查之后,要給學生于適當的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考卷、回答問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要多給予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漸消除自卑;對成績一般的學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后,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采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拼搏。在評價的基礎上,每學期集中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兩到三次,并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對進步明顯的學生提高一個層次,對有退步的學生則提醒、鼓勵、熱情關心,幫助分析原因,樹立信心。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適應自身發展的教學起點,而且有利于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學生需要的是鼓勵、支持、理解、幫助,而不是責罵、埋怨甚至是侮辱。評價不只是放假前填寫的一紙評語,平時教學中或課后的一個微笑、一句贊揚、一個鼓勵的動作都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
成功運用分層教學法能夠讓每位學生都學有所獲,從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中走出來,從而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上充滿自信,從而不斷努力,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整體效果得到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