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華
【摘 要】“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動之境”,是一個有情有趣的網絡式的師生互動的廣闊空間。它是將教育、教學鑲嵌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
新課程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作為一線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筆者就個人和同事在教學實踐中的思考,談談自己的一些實際做法和經驗,以此共勉。
1.利用游戲式教學法
1.1要注意游戲式教學法的可操作性。
不是所有課都可以使用游戲式教學法,因為在選擇課的時候,務必選擇那些比較具有可操作性的內容,并加以認真選擇或設計游戲,而不能一味追求游戲式教學,避免因過多游戲分散學生的學習精力,轉移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使學生荒廢學業。
1.2選擇或設計游戲時,要注意適度、適實。
根據所確定的課題,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充分分析課的內容,確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進而選擇或設計游戲。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設計游戲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所謂“適度”,就是引入的游戲應具有難度適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富有趣味性等特點。所謂“適實”,就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學媒體等實際需要選擇游戲,把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
1.3游戲式教學課堂中,要注意保持課堂的嚴肅性。
在進行課堂游戲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控制好教學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保持課堂的嚴肅性,避免學生因為游戲產生的興奮度過高而影響甚至破壞課堂原有的紀律和制度;同時,應該注意控制課堂氣氛,不能因為自身的上課需要而影響周邊其他班級的正常教學行為。
2.依托教材,充分開發利用新教材本身的資源
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資源,首先要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它體現了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重要依據。
教材中本身蘊含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反復閱讀教材,與教材編寫者對話,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后鎖定教材中提供的哪些資源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前布置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由于教材本身圖文并茂,鼓勵學生將信息技術教材當做課外書籍讀。課堂上充分利用文字和圖片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對重要知識點會采取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和記憶,并在“探究”與“交流”活動中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課后要求學生認真完成檢測與評估中的練習。只有依托教材,才能引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視,使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延續下去。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育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在活動與環境相互和諧統一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哲學原理構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動之境”,是一個有情有趣的網絡式的師生互動的廣闊空間。它是將教育、教學鑲嵌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在探索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為目標,依據馬克思關于活動與環境有機統一的哲學原理,借鑒心理學構建了暗示誘導、情感驅動、角色轉換及心理整合等教育情境,并構建了相應的情境教育模式。例如,在教學《EXCEL》一章時,趁學生剛進行了期中考試,我便在信息技術課上安排學習“如何用EXCEL制作本班期中考試學生成績表”,學生感到所學知識作用大,有實際意義,于是每個人都十分主動、積極地嘗試制作,從而強化教學效果。也是這樣的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興趣。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會啟動思維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主動獲取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教學時,要給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這個情境里,愉快地接受學習。
4.設置知識沖突:讓學生產生疑問
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必須訓練的基本技能,有時并不能解決一些復雜的信息處理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產生疑問和沖突,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以WORD中的“查找和替換”教學為例,可設計教學任務:把“在工作中,我們沒有必要把合同工作為臨時工看待”中的“工作”替換為“生活”。操作完成后,學生檢查替換后的句子有沒有問題。有眼快的學生說:“替換后這句話語意不通。”為什么會這樣呢?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呢?雖然前面的教學解決了替換的技術問題,但是后一個詞組“工作”被替換是沒有意義的。這就促使學生思考,“查找和替換”并沒有這么簡單,應該注意其所能處理的范圍。因此,采用“全部替換”的功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要求替換的只有一句話,不復雜。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干脆用人工修改,有的學生逐個查找替換。這樣,問題似乎得到圓滿解決。此時再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所要替換的詞句比較多,那么該怎么辦?
5.利用微課
通常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比較實用的微課類型主要有:講解說明型(以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講授為主)、操作演示型(具體的實例需要演習其具體操作步驟尤其需要強調細節)、主題活動型(分析主題活動的探究目的,講解探究方法)、解題推理型(對某個程序任務進行具體的講解分析等)。教師應該根據實際課程內容的需要與一節課中各環節的需求選擇制作微課的類型,讓微課在輔助課堂教學時發揮更好、更大的實效。
微課的設計和開發是一項系統工作,要想開發實效性強的微課,必須規范開發流程。有學者認為微課的開發過程一般經歷:確定教學內容、細分知識點、分析學習者特征、設計微教案和微課件及微練習、撰寫視頻錄制腳本、教學活動實施及拍攝過程、微視頻后期編輯、微教學反思、形成微課資源包上傳微課平臺、微課教學應用、微學習和微反饋、微課資源動態優化和完善。只有把微課的設計、開發、應用、反饋、完善等環節結合起來,微課才會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同時在信息技術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