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柱
【摘 要】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有所獲,教師就要巧設語文課堂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開展分組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教學中相信并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躍起來,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效率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語言學科,說它“基礎性”,不僅是指它是我們學習、傳播母語的媒介,是一個人立身、為人之根本,更是指學習語文、掌握語文的長期性和語文知識的包容性,這些都強調了語文對“基礎”這個詞語的依賴。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就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觀念
要給學生滲透、傳達“認識語文、學習語文”的全新觀念。高中階段是距離高考最近的階段,入學之初就要在學生心中確立語文在整個高中階段的穩固地位,告訴學生高考對語文的硬性要求,無論文科理科,語文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語文往往成了高考中決定學生命運的“命脈”。也應讓學生意識到學好語文對以后自身發展的關鍵作用。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流利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廣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需要依靠語文來獲得,只有學好語文才能“走遍天下”,這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須條件。當然,枯燥的說教會使學生反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我們不妨借助古今文人佳話,中外名家故事等正面的故事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也可以用生活中經典的錯字笑話,用詞不當的啟示等反面的例子來鞭策學生,更要借助于語言本身的魅力,引起學生對語文的重視和喜愛,因為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法,不刻意追求大容量和課堂結構的完整
新課程改革倡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 “面向全體學生”,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一個有生機、有活力的開放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節奏。慢條斯理的講解不可取,但節奏過快也不行,那種連珠炮式的講解,使學生無暇思考,也來不及消化。因此,確定教學密度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之一是整個教學過程以文章教學為主.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假如我們不對講課的內容進行優化,在稍縱即逝的45分鐘里,什么都面面俱到,那是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法,不刻意追求大容量和課堂結構的完整。
三、關注每一個高中生,促進高中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追求教學成績,把教學注意力都集中到優等生身上,課堂教學都是圍繞優等生關心的問題展開的。這樣教學,在課堂上優等生是被關注的對象,后進生則是被遺忘的對象。久而久之,會極大地傷害后進生的自尊心,導致后進生失去學習興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在教學中要以關注每一個高中生,促進全體高中生的發展為己任開展教學工作。不僅要關注優等生,更要關心后進生的發展,從備課到教學實施都要體現出對后進生的教學要求,同時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一方面要做好高中生的思想工作,我們要關心高中生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行動讓高中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另一方面我們要對后進生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根據高中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這些學校目標的制定要有利于高中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和高中生的進步。學習目標太高不容易實現,會影響高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學習目標太簡單了,會使高中生任務目標太容易而沒有進步的空間。后進生轉化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扎實做好轉化工作。
四、加強學習,提升能力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師如何走進新課改的問題凸現出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方式與教師當前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距離。“一言堂”、“滿堂灌”等教學現象在目前課堂上還是較普遍的,教師的教學缺少必要的引導、點撥和誘發等技巧,學生成為接收的容器。課堂成了一潭死水,缺少樂趣、活力的教學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回報。教師須通過對課改精神的學習,完成角色的轉變,由“傳道、授業、解惑”者上升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改革的接受者和創造者。而當觀念轉變之后,老師的科學文化知識底蘊是否深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當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后,教師所要具有的就不僅僅是一桶水,而一缸水、一池水,并且還必須是活水,繼而還必須教給學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可教師的工作、生活單調,教師的工作環境除了教室就是辦公室、家庭,很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環境的相對封閉性難免造成心理的相對封閉性,這又勢必使得教師的人生視野受到限制,落后于時代,與學生產生越來越大的心理差距。心理差距一旦過大,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很難產生共鳴,提高教學效率更是無從談起。所以,要從心理到學識作好提高效率的準備,需要教師主動“走出去”:在完成觀念、角色轉變的基礎上加強與同事間的學習、交流;從現實當中積攢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作為講課的素材;參加繼續教育,自我增值。
總之,方法是在實踐活動中摸索到的,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別人或自己總結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對于高明的學習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這種方法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更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需要,更符合其自身的實際。因此,它對提高學習效率作用更大。教師若能相機點撥,推動學生摸索方法、掌握方法的進程,則學生的學習效率必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