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青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一、利用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從信息技術的角度思考問題,用網絡資源來查詢理解和解釋實際問題,利用計算機網絡豐富的學習資源,開放的交互功能創設問題情境,形象生動地將抽象的信息技術內容附著于現實背景中,可以有效溝通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利用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根據其功能與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
二、利用網絡平臺,交流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學的實效性、互動性。通過網絡教學,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及時予以指正,同時可以展示學生各自不同的解題思路,擴大思維的視野,對比各種思路的視角過程,交流評價不同的策略,激發起學生創造性的想法。
三、利用網絡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擅長邏輯思維,有的擅長語言表達,有的喜歡抽象的表達方式,有的則喜歡具體的事物,而課本的知識較為單調,總不滿足學生的需要,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教師就可以利用多種媒體網絡,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現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創新、創造的能力。
四、深度整合,學生樂學好學會學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高。通過調查表明,98%以上的學生都喜歡上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的信息技術課,認為學習過程生動有趣,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最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很高?,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對信息的快速收集、快速處理和運用的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
五、有效整合,實施策略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其結果甚至會削弱數學的學科特點。進行網絡型課件設計時,首先必須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計、制作課件,課件的導航系統要指示明確。其次,要考慮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技能(打字速度、電腦操作、上網操作等)。
六、 網絡環境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網絡環境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互教互學,合作教育,具體過程為:
① 引出問題:教師向學生明確布置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學生根據教師在網上給定的素材自己發現、提出問題。
② 合作探究:學生利用經過教師精心組織的網上資源進行自學,并利用電子“留言版”或“聊天室”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合作,進行討論;教師參加討論,起到引路、點撥、釋疑的作用。
③ 解決疑難: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研究的過程及形成的結論;教師進行點評、歸納、小結,把完整的結論系統化地呈現給學生。
④ 反饋交流:學生在網上利用教師提前設置的問題進行練習,計算機實時給出評價或給出適當的幫助,并將成績反饋給教師。
⑤ 評價鼓勵:教師做出評價、總結,引出新的問題,設置懸念,鼓勵學生課下積極探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以后教學打下基礎。
七、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影響學習問題
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可能導致學生學習不能進入正常的循環。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由于以前沒有接觸電腦或接觸的很少,信息技術水平很低,這個顯著的差異導致他們放棄信息技術的學習,信息技術缺失直接導致這部分學生學習的被動,協作組的存在又掩飾了他們對實際掌握情況的反饋,可以說,在這部分學生身上信息技術是無能的。
八、 用互聯網、局域網構建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模式是指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每個學生積極承擔在完成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別是進行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感,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在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過程中,一般可采用競爭、辯論、伙伴與角色扮演等形式。
小組內的學習活動使成員們成了活動的伙伴。他們按興趣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后協同制定活動計劃,計劃實施過程中每個成員承擔了不同的責任,他們有的到網上收集、下載所需信息提供給組內其他成員,讓大家共同評價、篩選,確定最后的宣傳內容后提供給電子資料制作者;有的使用Word軟件做成電子小報形式的宣傳資料;有的使用PowerPoint做成電子幻燈片形式的宣傳資料;有的負責打??;有的負責宣傳場地的布置;還有的承擔了宣傳講解員的工作……整個小組內宣傳計劃的實施過程就是一個充分協作的過程,同學們在協作中加強了交流,增進了友誼。有時候組內的協作也會出現辯論的形式。比如大家從網上收集到不同的信息,怎樣的信息最切合主題,可以用來作為宣傳的素材,同學之間難免會有一番辯論,來確定哪些信息是最佳的,辯論中學生對信息的判斷、理解能力得到培養。在小組間同學們的協作往往會出現競爭的形式。比如各個小組經過組內成員的努力完成了活動計劃,大家把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展館內專題內容的布置充分的展示給大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活動成果是最棒的,使出渾身解數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活動體會和活動成果,其他同學們也會毫無保留地評價別人的成果,整個競爭過程既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讓大家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活動提供了經驗教訓。在整個活動的進行中,同學們時而是編輯,收集下載相關信息;時而是打印員,承擔著作品的打印任務;時而是美工,負責展覽場地的布置;時而是學習者,仔細傾聽同學的宣傳講解;時而是講解員,滔滔不絕地向同學們宣傳毒品的種類和危害;時而又是評論員,在各個環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合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其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構建均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