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優質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
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
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作業設計成三種類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題型再低一層次;而C題型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就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對于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還可以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如和父母一起辦一張環保小報,一起分角色朗讀一篇課文;和同學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實驗等。甚至放手請學生自己設計作業,自己選擇作業,自主定量,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實踐型的作業。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說、讀、寫、玩等方式都可以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使學生不覺得是為完成老師留的作業而被動做作業。我曾嘗試過下列語文實踐性作業,學生興趣盎然,樂做喜學。
1、續寫。在學完課文以后,為了加強思想教育,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再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
2、觀察體驗。學課文之前或學完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布置學生親自觀察,切身體驗,然后寫成觀察日記。如學完《燕子》一課后,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愛,我給學生布置觀察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生興趣特別濃,通過觀察學生不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觀察日記中有些同學春天景色描寫特別美,還寫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愛的動植物,從中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那種無限熱愛的感情。
3、畫圖想象。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過畫圖想象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習。例如,在教學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學生從中也切實感受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深遠的意境。
學生實踐性作業形式很多,這要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鞏固完善與創新,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的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
三、聯系學生生活,體現作業的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
例如,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走訪、查閱有關資料,對所熟悉的周圍環境,人物等進行調查活動,了解生活的變遷,環境的變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的進步,學習身邊的榜樣。這對豐富學生的閱歷,學會與人相處很有幫助。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