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莫
【摘 要】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里的所謂“現實”既可以是學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直觀性層面上的現實狀態,也可以是學生在其他學習途徑中思考或操作的思維層面上的現實狀態,。對處于不同學段、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來說,“現實”的含義是不同的,選取有關“現實”素材和創設有關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的差異性與層次性,從而準確把握學生認知沖突的臨界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每一位教師都應努力的設一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吸引學生投入。這成為在新課標下,一線教師們投身課改所追求的潮流與時尚。
對低年級小朋友而言,“現實”情境更多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事物。顏色、聲音、動畫成為他們喜聞樂見的主旋律,因為美麗生動的童話寓言故事、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等呈現形式吻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心理特征。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現實情境”更多傾注于他們有關的生活環境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看見、聽說的事和物,可以是一些與他們自己或同伴密切相關的事情。這一學段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數學直觀性活動,更要側重有助于學生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滿足,從內化角度推動其自身的學習動力。我們在圍繞某一知識點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蹲下身子看孩子,還要深入關注他們對該知識點的興趣程度和知識儲備情況以及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深入琢磨學生的真實感受,努力把握學生心理的真實起點,從而有機結合素材進行創設。
例如:數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了有趣的問題:誰能在2、20、2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議論。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時教師提出能否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對于這幾個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性質。這樣創設情境,形成懸念,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那么在實際操作中應創設哪些情境呢?
1、創設總是情境。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怎樣打電話省錢”“壓歲錢怎樣花”,這樣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開放性,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教師可將總是情境故事化,提高問題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將問題情境活動化,確保每個個體的有效參與。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愉快,促進創造思維的發揮。
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的現象,并能解決一些數學總是如:“購房中數學問題”、“鋪地磚問題”等,讓學生在生活經濟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有的問題情境不能真實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但把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觀察、思考。如:組織學生到商店觀察購物情況后,回到教室開展角色游戲“小小商店”,讓學生在實際購物活動中掌握四則運算知識。
3、創設大課堂情境。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總是使課外學習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如“分數”問題在課后可以讓學生去超市調查,尋找有關的分數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實際,調查了解有關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本身的魅力。
總之,《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