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摘 要】長期以來,如何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是許多語文教師一直探究的話題。但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呢?仍然是困惑語文教師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實效性
要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要想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是教師的教學目的要明確,教學任務要具體。雖然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年級目標都作出具體的要求,但具體到每一篇課文,乃至每一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和任務,則需要教師根據年段目標、單元教學任務、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較為具體、準確的把握。只有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才可能進行目的明確、有實效的教學設計。
如果離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可能就漫無邊際,或是過度地深挖課文內容,脫離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不知所云;或是過度補充各種資料,使教學游離文本之外,課堂看似花哨熱鬧,而學生的收獲甚微;或是對內容淺嘗輒止,只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解讀上,結果是學生讀懂的內容,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讀不懂的內容,教師卻忽略不講,這怎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呢?
那么,怎樣確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呢?1、我們要認真研讀“課標”及教材,根據課標的要求,把自己所教年級段的教學任務分解到每一個單元的教學中。2、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看看文中哪些語言有特色,值得引導學生去賞析;哪些內容學生理解有困難,需要進行鋪墊、引導;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己讀懂,不需教師具體講解,等等。3、對照課后的問題和本單元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本課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二、要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也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練習,而人文素養的形成則應滲透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整個過程當中,當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他們在閱讀時就能夠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表達時就能更準確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就形成了,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把語文實踐能力作為重點。
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循序漸進的,他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和指導,而且要讓學生反復實踐,教師的訓練和指導要建立在學生較為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對于各年級段的訓練,我們應該是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如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時,既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準確指出學生的不足,更不要進行那種“再有感情地讀一遍”等空洞的指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激昂處讀出激昂,委婉處讀出委婉,教師的示范要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感受到差距,有再試一試的愿望。同時,教師還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練習的時間,使學生每讀一遍都有進步,雖不能一下子達到教師的水平,卻能從中感受到前進的方向,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閱讀的興趣。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教師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教師牽著學生為完成教案而辛苦奔波。當多數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時,課堂上只能看到教師自己在滔滔不絕的講,少數學生互動的身影。同時,有些時候我們也看到課堂上,教師的教案走得順暢,教師表演得出色,表面上課堂熱熱鬧鬧,有聲有色,但學生收獲甚微。在課堂上,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學,很少給學生讀書、思考、質疑的時間,教師害怕學生游離自己的教案之外,無法自如地調控課堂。如果教學離開了學生的學,這樣的課堂還有什么意義呢?那么,在課堂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要尊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上,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設計教案。如《云雀的心愿》一課中“森林就是森林,為什么說是森林水庫呢?”這個問題是學生最想知道又充滿好奇的。教學時,教師應“順學而導”,引導學生通過讀書,看動畫等去探究為什么說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庫。這樣,學生的讀書就能建立在興趣盎然的基礎上。
2、教學時,教師要做到“目中有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以學定教,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搭橋引路,為學生在學習中的發現和創造大聲喝彩。教師要做到目中有學生,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之后,首先要了解學生對學習任務是否感興趣,是否投入;接著要注意傾聽,善于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閃光點,及時鼓勵,發現學生不足之處,應及時引導,如果學生對所布置的任務有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進行相應的調整;最后,教師要學會等待,學生的學習和領悟要有一個過程,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如果教師為了趕時間,趕進度,不給予學生學習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有何意義?
3、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喜歡接受別人的幫助,但更愿意給予別人幫助,體現自我價值。小學生這種表現欲更強,如果能夠讓學生有自我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讀書的場所,交流的平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享受讀書的快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充分的認識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教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