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淑會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斯卡特金語)”。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的過程。有興趣的學習是富有主動性的,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有效的一個最簡單的法則。如在教學中可以把本來很枯燥的學習內容以故事、游戲、競賽的形式展現出來,把智力培養寓于情趣之中;可以以色彩鮮艷的、動態的、形象的教具使學生產生興趣,增強記憶;可以適當提高學習的難度,使其具有挑戰性,形成更大的內部動力等。另外,要采取一些增強學生自信心以及心理安全感的教學策略,從而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深鉆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占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應成為我們教學中關注的一個重點。
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系,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系是間接,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處理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當前的很多學習內容都是從生活中尋找來的素材。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眼光,使他們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把握住數學內容。
二是處理好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關系。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篩選、甄別、比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學生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多樣化與最優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組問題,我們應在鼓勵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走上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螺旋式的上升。
五、注重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與此同時,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數學教學不應只關注到學生眼前的一點發展,更要關注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需要。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教幾個知識點,讓學生會做題,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也就是要授“漁”,而不是授“魚”。所以,關注學生的發展,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這不僅能提升現有的學習效果,也能為他將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把關注學生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學生順利成長。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