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日輝
【前言】創造性的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使之推進學校優質發展,是一所學校深度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近年來,廣州市天河區棠東小學對“尚善德育”的實踐探索,即聚焦于此。
一、“尚善德育”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棠東小學提出“善者育人,大道致遠”的“尚善教育”辦學理念,以此引領學校優質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根據實施中遇到的新情況進一步了解了本校德育管理的資源優勢和缺陷,對學校德育理念“善者育人,大道致遠”方案存在的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威脅)等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從而在思想認識與實際行動兩個層面進行調整,最終通過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有機結合來清晰地確定了“善者育人,大道致遠”方案。
二、學校德育現狀描述與診斷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學校德育現狀,通過SWOT即“優勢方案”的方法對學校德育進行探索。
1.學校德育現狀描述
1)學校文化現狀
學校文化優勢明顯,定位明確。具備以下六個要素:
(1)以善為本 、力學篤行的辦學理念
教人向善,樹立學生基本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在通往“至善”之路上,努力學習、善于求知、實踐,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達善學校的辦學目標
以 “達善教育” 為引領,以“善”為核心,將學校辦成一所融入“善”、彰顯“善”的特色鮮明的品牌學校。
(3)學而能達,臻于致善的校訓
“至善”是目標,無論教師或學生都需要通過學習,在“仁義禮智”等四個方面促進個人的進步與成長,做到有“善心”、篤“善行”、能“善學”。
(4)知行合一,擇善而行的校風
“知”“行”統一,教師在工作中、學生在學習上,要選擇好的去學,按照好的去做,這樣才能把自己變得更好。
(5)有教無類,樂教善導的教風
遵循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教師需要一顆“善心”,弘揚師德,善教善導,做德才兼備的好教師。
(6)敏而好學,善思篤行的學風
好學善思、活學活用,并能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學以致用,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目前,學校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足:學校頂層文化方案目前還處在效驗階段,還有待于充實完善;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的價值認同度還不高;德育文化元素還未充分地挖掘、廣泛宣傳。
2)學校德育主體的現狀
教師、學生和家長是學校德育的、核心力量,直接影響學校德育成敗。在當下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下,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教師隊伍中的職業倦怠、審美疲勞、學生的任性、孤傲、自私、厭學、不服管教、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缺位或教育方法不當,都給學校的德育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三、學校德育管理的理念與實施策略
一)學校德育管理的理念
為了進一步抓好我校的德育工作,基于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確立了“尚善德育”的理念。
1.“善”的內涵:
本義“吉祥”,形容詞義有“完好、美好、圓滿、善良”等意思,動詞是“擅長、修治”的意思,做名詞用有“好人”之義。
孔子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他是“善”的楷模,在兩千多年前就致力于教育,教導弟子們仁愛、義氣、禮貌、才智等等。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仁義禮智”構成“善”之四性:
仁。即仁愛。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即為仁。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利人利己,即為仁。
義。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舍,幫人一把,即為義。
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敬人即為禮。
在現代,禮指行為規范,對學生來說,也包含生活、學習習慣養成等內容
智。智(古書亦作“知”)。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在現代教育中,“智”體現在學習方面,涵蓋了知識、體藝等方面。
“善”之四性又如何體現呢?
“仁”、“義”立品樹德,為人之本,是“善心”的表達;“禮”是行為規范,是“善行”外化之呈現;“智”是現代意義上的“學習”,包含了智育、體育、美育,“智”是“善學”的體現。
“善”的哲學定義告訴我們:
善是個體運動形成的完好狀態。
由此,可以明確以下三點:
“善”之主體:
對教育來說,體現在“善的學校”“善的教師”“善的家長”以及“善的學生”。
“善”之過程:
對教育來說,體現在追求“善”的過程,是一個“達到善”“通向善”的過程。
“善”之目標:
對教育來說,“善”的“完好、圓滿”體現在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結合棠東小學所處的地域文化及與學校相關的歷史人文等因素,再以孔孟等諸子先賢的論斷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論支撐,我們找到了其中的共性,這就是“善”。
“善”一直是人們最美好的追求。“善”可以使人“完好、圓滿”,在通往“善”的路上,生有涯,向善亦無涯
“善”可以塑造人、完善人,而教育即是要教化人、培育人。在教育中,以“善”為目標,結合儒家經典與現代教育的訴求,從“仁、義、禮、智”中發現 “善心、善行、善學”,在教育教學中知善致善,不斷完善自我,刷新過去,走向至善。
德育工作是一項立品樹人的工作,“達善教育”在潤化與啟迪中完成對學生心性品德的培養,崇尚“仁、義、禮”之精神,以此帶動學業進步、促進個人的持續成長,在“尚善” 的過程中“至善”。
2.“尚善德育”的四個維度
1)達善學校
以 “達善教育” 為引領,立足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現代教育的要求,以“善”為核心,打造校園環境,凸顯“善”之美,在教師發展、學生成長方面,注重過程性,使其逐漸達到“至善”的目標,在“仁、義、禮、智”四方面體現“善”之意,將學校辦成一所融入“善”、彰顯“善”的特色鮮明的品牌學校。
2)樂善之師
仁:愛在心中,以生為本;
義:恪守師道,不辱使命;
禮: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智:術業專攻,日益思。
3)和善家長
仁:家庭和諧,幸福有愛;
義:深明大義,身體力行;
智:智慧育子,方法科學;
禮:彬彬有禮,以誠相待。
4)至善少年
“至善少年”有“善心”、篤“善行”、能“善學”,做品格上的君子,行為上的楷模,學識體藝上的達人。
二)學校德育管理的實施策略
1.營造“美善校園”
在校園環境建設上,通過視覺傳達“美”、表達“善”:比如在走廊、教室內張貼與“善”相關的經典語錄;設立主題雕塑、景觀;建設校史室或校史長廊;統一設計并規范校色、校徽、校旗、校歌;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上墻;開發能代表學校特色的卡通形象人物或吉祥物并應用;開展建筑物、廣場、路徑命名活動;完善校門、教學樓、等主題景觀;建設裝飾主題場室,包括墻面、書吧等。以物象彰顯校園之美,傳達“善”的美好意義。
2.開展“樂善活動”
1)打造“樂善”教師
(1)通過教師會或講座傳播“達善文化”理念;
(2)健全教師評價體系,讓老師“行善樂道”;
(3)開展各類活動,讓教師成為修身增智的樂善之師。
①每月學校推薦一本書給教師閱讀;
②每月寫一篇文章;
③每學期舉辦一次演講活動;
④每位教師有一個研究課題;
⑤每學年出版一本教師論文集。
2)培養“樂善”學生
(1)制定一日規訓,從學生的起居生活、日常禮儀、課堂要求、課間行為、與人相處等諸多方面規定并進行養成教育,樹立做文明小公民的意識,促進行為規范的自律。
(2)堅持誦讀經典,比如低年級誦讀《弟子規》,中年級誦讀《論語》,高年級誦讀《古文觀止》。
(3)創建特色班級,做到班班知善向善行善。
(4)開展書畫、輪滑球、武術的訓練,全面培養孩子。
(5)開展德育實踐的“五個一”活動(知識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藝術小明星、文明小使者、家務小能手。
3)培訓“樂善”家長
(1)每學期開展一次家長育子方法培訓;
(2)每學期舉辦一次家長讀書經驗交流會;
(3)成立家長義工服務隊,體現愛心、責任與擔當。
(4)開展親子活動,拉近親子關系。
昔日召伯甘棠樹下施仁政,
今朝才俊棠東園中興善學。
是的,如今的棠東園秉承“善行天下,大道致遠”的理念,以“德不孤,必有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德信仰塑造人,以培養‘品德君子、學業才俊、體藝達人的德才兼備人才為己任,辦‘達善教育,樹品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