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
【摘 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從自身的經驗世界、內心需要出發,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作品內容,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對話與碰撞中生成帶有個體色彩的思想和言語,讀出新意。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
一、誦讀感悟,走進文本
語文學習重在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培養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讀與背。如今,許多語文課堂幾乎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了,沒有了學生對語言品味之后的會心一笑——文本成了一種擺設。不讀不背不積累語言,難怪學生無法寫出好文章。在“課標”的引領下,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重視“讀”,并且要真正的讀——用眼看,用嘴讀,用心想,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感受……誦讀適用于任何文體。
以自己的反復誦讀走進文本,是語文學習意義上的語感圖式的豐富與深厚。誦讀課文,感悟課文,想象場景,走進角色,體會情感。學生自然就走進了文本。
二、創設情景,走進文本
語文教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愿望。無論是教師的激情導入,還是多媒體的直觀演示,都是在為學生學習創設情景,為學生的感情積淀奠定基礎,這不僅是學生認知發展的前提,更是學生產生語感的關鍵。
《小鎮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麗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調描繪了水鄉小鎮特有的風韻。課文通過描寫小鎮“恬靜、熱鬧、緊張”來抒發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要想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如果教師僅把逐詞逐句的分析強加于學生,學生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表面,無法走進作者的心靈,體驗作者的感情。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聽一聽優雅的鋼琴曲,讓學生的內心激蕩起水波不驚的漪漣,起到曲調未成情先行。緊接著筆者又借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親眼目睹小鎮“恬靜、熱鬧、緊張”結合于一體的和諧自然美。
學生欣賞著一幅幅美的畫面,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仿佛來到江南。這樣有了感性的接觸,自然而然就有了抒情的欲望。再學課文時,文字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它可能是一幅畫,一個鏡頭,一種朦朧美,也可能是學生自身的一種感受與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朗讀時才能捕捉到與課文有關的情景,再現表象,從而進一步領略文本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生學習時有了感情的投入,不僅興趣盎然,而且產生了親近自然,感觸美好生活的欲望。這種對語言的感悟雖然是朦朧的,但不是教師強加于學生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表象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自己建構與生成的,是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把感悟落到了學生的實處,學生讀起文本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了。
三、教師評價,有針對性
教師的評價要有針對性,好就說好,錯就是錯,有缺陷就要改進,并告訴學生如何改進,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或朗讀應該給予正確的評價。
比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小女孩的悲慘生活,請學生朗讀“她從家里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假如一位學生讀得非常投入、非常正確時,教師就可以這樣評價:“你的領悟力真強,能抓住‘拖鞋‘一向是它媽媽穿的體會小女孩生活的悲慘。”這樣的評價就非常有針對性。不僅對學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還對學生正確理解文本做了肯定和詮釋。帶領學生走進了小女孩的內心:悲慘!自己沒有鞋,寒冬臘月出門,穿的是拖鞋,而且還是媽媽的大拖鞋。假如一位學生讀得不夠投入、不夠正確,還需要再加深理解的話,這時教師就可以中肯地給予建議性的評價。“你再讀一讀這句話,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有同樣的感受?”“你真聰明,能從小女孩腳上穿的拖鞋體會她生活的悲慘,可是今天是大年夜啊,小女孩的家人為什么沒有叫她回家過年呢?”從文本的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善意的指點,才能真正觸撥學生的心靈之弦。讓學生與文本人物共舞,讓他們彼此的心齊飛。
四、品詞析句,潛心會文
引導學生抓住精彩詞語,感悟課文內涵,應啟發學生聯系語境,在一句話、一段話、整篇課文中讀懂、讀透,使讀書真正成為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伴和教師對話、與自己生活經驗對話的過程。
教師要牢牢抓住言語,品詞析句,才能使文本根深葉茂。語文教師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發現文章字詞句段、標點修辭上的亮點,并將自己品讀到的亮點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
以細讀詞語為例,我們應當反復琢磨、體味隱含在詞句中深刻的意義。如《老人與海鷗》中,“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一個“放”再加上放的是“餅干丁”,不是“扔”“餅干丁”,也不是“放”“餅干塊”,一個“放”字一個“餅干丁”,多形象啊!完全把老人照顧海鷗的無微不至,對海鷗那無私的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
再如“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這句話是說只要談起海鷗老人眼睛立刻就生動起來。“立刻”一詞本來是形容時間極快的,用在這里很準確的寫出了老人談到海鷗很快的就有了精神。立刻用在這里寫出老人眼神的變化之快,那都是因為談到海鷗。
五、交流感受,豐富情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心靈上的碰撞。學生千差萬別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認知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文本豐富內涵的理解是多元的,決定了他們讀書對話過程中的感受不同。在學生個體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獨特的感受,不僅僅是尊重差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產生“碰撞”。在這種“碰撞”中,增強語感,豐富體驗,升華情感。
語言是豐富的,是活性的。讓學生從不同方位進行感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生本之間進行了富有活力和創意的對話,從而進入語言的最深層,探究一詞多義,感受語言的豐富色彩。
六、抓住關鍵,引領感悟
由于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局限,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有偏頗。不知從何處感悟,不知該如何感悟,面對文本學生常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惘。消除這種迷惘,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感悟文章。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能提高小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豐富小學生的語感,拓寬小學生的詞匯空間,增加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對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視。所以我們要搞好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為一個人的終生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