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小學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學校德育應該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現在和未來。新時期要求德育應樹立“以生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要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改變以前那種在教育工作中“只見物不見人”的異化現象。本文主要就當前小學德育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小學德育工作“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德育以生為本策略應用
小學德育工作要相機寓教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融會貫通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學科教學離開了德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動力,學科教學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脫離了各科教學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喪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樓閣。
一、小學德育教育“以生為本”的內涵
我們的學生是有尊嚴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權的人,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這一簡單的道理。小學德育是學生調動自身經驗,接觸語言材料,參與學校德育活動,從中獲得發展和提高的學習過程,學生道德素養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學生獨特的言語經驗和生活體驗相當重要。一個人的德育素養不是一次考試能準確反映出來的,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德育活動、學習生活中的表現。
1、關注每一個學生
學生從考試分數看,的確有高低差異,即所謂優生和差生;從學習過程看,也會有差異,即能力的強弱;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某些學生沒有前途,甚至無可救藥,因而冷眼以對。學生的差異除了水平的差異,還有愛好的不同、個性的不同。即使學生對學校德育不感興趣,也不見得是學生的不對,學校的德育形式、德育活動、教師的教學教育方式和手段等都有可能有問題,這恰是德育老師應該反思的地方。正是由于學生的差異,才讓學校德育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老師眼中不要只有“優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機會,更多耐心,更多關愛。“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2、關注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生存、發展與幸福
教育不能只看到學生在校階段的學習狀況,必須關心學生的心理,考慮到他們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就學校德育教育而言,不要只看考什么,從書本到書本,老師要用激情點燃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關心社會、學會生活、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把學校德育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教育不僅是“為未來做準備”,為可持續發展打基礎,不能使學生學生成為機械記憶知識的機器。學校德育教育要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力量,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的生活。
三、小學德育工作“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1、以生為本,重視個性
以生為本,就是要看到眼前的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我們要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民族文化素質的全面培養,使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修養和踏實的科學態度,在學校德育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以生為本,就是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措施。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及閱歷經驗,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訓練。要重視個性差異,發掘個性潛能,重視學生獨立性的培養。
2、以生為本,培植創新
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義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這論述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以此為原則,改變過去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牽著學生鼻子走,機械地灌輸知識的做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還必須掌握現代教育理論與技術,運用新的教育方法,以教會學生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創新潛能為主,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促進創新教育發展。
3、以生為本,完善評價
學校德育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校德育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不刻意追求評價的客觀和精確。反映在評價標準的確定上,則在于不求全、不求細,而關鍵在于評價的有效性。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校德育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學校德育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法之一。
4、以學生為本,打造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
(1)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校的穩定和發展。要保證學生管理制度和紀律的全面性,從時間上看,對學生的制度約束包括學生的日常規范,從開學時到學期結束,從入學到畢業,從學校的學習生活到平時的寒、暑假,應該說制度和紀律是無時不在的。從空間上看,我們制定的制度和紀律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在課堂上有課堂紀律,下課有課間紀律,在圖書、閱覽室、實驗室有規則等等。俗話說,家有家規,校有校紀。因此,制度和紀律的制訂對學生說應是全方位的,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2)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合力”,實踐證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應該是朋友式的而不是服從式的,每個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來提高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構建自己的師道尊嚴,放棄那種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自我意識,和學生形成一個統一體,幫助他們進步,引導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要以尊重為前提。每個人生下來就有被尊重的權利,我們教師隊伍當中一個致命的頑疾就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甚至是人格上的侮辱。教師要尊重學生,更要尊重那些學習成績差,沒有信心的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揚起理想的風帆。
綜上所述,小學德育教育只有“以生為本”,才不會迷失方向,才可能走出怪圈,步入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