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科
老師批評學生的語言,是喚起學生對自己不良行為的警覺,終止不良行為,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學生的“常規方法”。恰當使用,能指點迷津,啟迪心智。但事物總是辨證的。“直來直去,直言不諱”形容一個人心底坦蕩,待人真誠,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優點,即使對對方有所冒犯,也會因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得到諒解。可“直言”并非處處適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評的時候如果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產生。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評,不是傷害學生心靈的刑具,不是批評者廣施威風,使被批評者無地自容,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尊嚴感,激發學生上進心,促使學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評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種手段,也是一門藝術。
一、正確理解批評的涵義。
教育必須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批評不是解恨發泄,不是為自己的利益掃除障礙,而是為了學生更健康地成長,呼喚學生心靈的一種教學方法。批評應該像習習的春風,總是飽含著使萬物復蘇的溫暖。所以,只有從老師口中道出的批評是出于真心關懷,學生才會樂意接受。
記得有一次放晚學,我帶領同學們排著隊準備穿馬路,這時,小婭看見媽媽在對面的店里買東西,一時興奮,竟忘了看紅綠燈,正想直奔過去,這時有一輛大貨車急速駛來,我一看情況不妙,趕緊沖過去拉住小嬌的衣服,把她拉回了馬路邊。我心有余悸地對小婭說:“小婭,多太危險呀,差點嚇死我!來,拉著我的手,我們一起過去。”孩子感激地一笑,乖乖地由我護送到對面。老師的關懷猶如春風深深感染了學生,收到的當然是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
二、 批評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樣,懷有真誠、理解、尊重、信任和愛護學生,才能使學生親近、信任教師,和盤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指點。
對那些惰性心理、依賴心理較強的學生,他們的行為往往未得到別人的肯定,犯錯誤后又易受老師的訓斥。長此以往,他們總覺得不被理解而產生一種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時甚至與老師對抗。碰到這樣的學生,老師在教育批評時應加強情感投入,并在平時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多關心,做好心靈疏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滿含期待的批評,往往收到奇效。
學生有缺點、錯誤時,不要使用侮辱性語言,不能當眾訓斥。如果老師狂轟亂炸,學生接受的只是老師怒不可遏的批評,至于老師說話的具體內容已變成次要的信號了,學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覺得,老師適當使用沉默比直接訓斥更能起到教育學生的效果。
。適當使用沉默,實際上是為學生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行為調節、自我教育的空間,也容易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 批評要講究藝術。
1、批評要寓講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級學生天真幼稚,年齡較小,對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們有時還不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存在。老師對他們可采取旁敲側擊的方式,寓批評于講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長的動作、言語之中,促使學生深思、自責。著名教育家孫敬修見幾個孩子在折樹枝,便把耳朵湊過去,裝出聽什么的樣子。孩子們好奇地問爺爺在聽什么,他說是在聽小樹苗哭泣。“小樹苗也會哭嗎?”“是呀!你們折了它,它當然要哭。它們說,它們長大好為大家作貢獻呢,請你們不要損害它們。”孩子們聽了,羞愧得臉也紅了。后來,他們自動組織起護林小組。未發一句責備的話,卻取得了一般批評所難以取得的效果。
2、 建議性的批評
建議性的批評是指在批評時帶有商量、討論的口氣,與學生交換意見的批評。一般的做法是老師以商量問題的態度,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與學生交談時,平心靜氣,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打消顧慮,與教師配合,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動工作和做好事的時候犯錯誤。對于這種由于想得不周到,顧此失彼的錯誤,決不能簡單否定、譏笑。老師要熱心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意見,在他們面臨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取得成功。或者老師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來表示自己的批評態度。如“你什么都好,就這方面存在不足,實在可惜”,“你要是不犯這個錯誤,那該多好啊”。這種方式即達到了批評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寥寥數語,效果卻很明顯。。
3、先表揚,后批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比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因此,尤其對于那些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喪失上進心,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批評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揚代替批評,不失為一種良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這種方法,要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從后進生身上找到閃光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表揚時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不輕描淡寫。
4 、暗示性的批評
暗示性的批評是指教師用語言、神態、人格等為暗示手段的一種批評方式。教師語言內容多為點撥提醒之類的話,主要適用于心細、敏感、自尊心強、能知錯就改的學生。只要老師稍稍給予指責信號,略作點撥,他們就會立即改正錯誤。如我班的學習委員小聰一向表現不錯,但在一節課討論時,卻與好友高聲談笑,其行為影響了他人的學習。于是,我在他到辦公室領取作業本時順便暗示他,作為班干部要樹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學們的榜樣。這樣點到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場合而亂批評一通,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5、戴“功”立“罪”的批評。
學生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許多的錯誤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認識上不存在什么障礙。對這樣的錯誤,講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費口舌,教師不妨“罰”他做一件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種方法可消除犯錯誤學生的心理負擔,還可以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往往使學生樂意接受。
教師教育學生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利用批評這一方式應以理解、信任、尊重、關懷、鼓勵為基礎,把自己看成一名學生,常與學生心理換位,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這樣的批評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