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睦涵
【摘 要】通過分析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的不平衡或者不協調問題,指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令人產生質疑,并總結了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方法,包括堅持三個導向原則、協調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發揮新金融的創新作用,并加強監管的力度,只有這樣做才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路徑。
【關鍵詞】金融;實體經濟;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速,而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有力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已經成為諸多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1]。各國學者通過對經濟發展和金融中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概念,這一概念被廣泛用于發展中國家,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一、研究概述
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現代經濟體系最重要的一環,其發展和壯大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基。實體經濟發展同時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撐,打個比方,金融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更相當于經濟服務的中樞神經。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實體經濟的產品包含兩種產品,第一種產品是物質產品,第二種產品是精神產品,實體經濟中的各個流通環節包括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均有所體現,生產產品成本加上生產技術等問題需要納入到產品定價中來。而虛擬經濟則是依據交換或者分配來進行操作,在交換或者分配的過程中產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資本化的方式進行定價。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根基,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因此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避免出現處置不合理導致實體經濟產業的衰退,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壯大,金融業出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實體經濟對金融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業在快速發展的背后,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不協調或者不平衡的現象十分嚴重。從上述分析的情況來說,導致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視。
二、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不盡人意之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如果把經濟體比喻為一個人的話,那么金融當之無愧是其血液,金融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毋庸置疑。然而,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不盡人意之處。
供應鏈金融是近年“銀行交易性業務中最熱門的話題”、國際性銀行2011年度流動資金貸款領域最重要的業務增長點、2013供應鏈亞洲峰會的熱點和最受關注的主題之一,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創新。它是指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變把握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一般來說,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在這個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即鏈主企業因其強勢地位,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貿易條件方面對上下游配套企業要求苛刻,從而給這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上下游配套企業恰恰大多是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融資,結果最后造成資金鏈十分緊張,整個供應鏈出現失衡。“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鏈主核心企業,以鏈主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促進供應鏈上的企業與鏈主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鏈主企業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下,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一旦獲得銀行的支持,也就等于進入了供應鏈,從而可以激活整個“鏈條”的運轉,讓供應鏈更具競爭力。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地位是迥然不同的。而在供應鏈金融的整個鏈條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核心企業,對于中小尤其是小微企業而言,仍然處于食物鏈上的末端,也許在利益分配方面份額更低,而在風險承擔方面壓力更大。包括供應鏈金融在內的金融創新,獲益者主要還是既往的資源占有者。
三、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問題
我國的金融領域早已將實體經濟納入其中,但有關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體現,說明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存在很多根本性問題。造成這一問題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實體經濟本身的創新能力較差,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不夠,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還不夠規范和健全,或者相關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通過上述解讀,對于實體經濟是否被金融業有效支持人們還是持懷疑的態度。以下從兩個方面對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加以分析:
第一方面,企業的利潤空間因生產成本的提高而不斷的降低,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將企業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將成本低廉的區域作為首先首要選擇的地區,這樣企業遷移出的地區出現了結構失衡、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現。出現這一現象會導致金融業在當地的投資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時,企業因自身的創新能力較差,為獲取利益企業放棄實體經濟的投資轉而投向利潤率更高的虛擬經濟領域。
第二方面,實體通過虛擬經濟可獲取的利潤率較高。實體經濟十分青睞于虛擬經濟的高風險、高回報,因而導致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增長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資本逐漸與實體經濟分離,通過自我投資的方式實現增值。導致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逐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四、加強監管,建立預警機制
任何一項政策都離不開監管。由于金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提高監管力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預警機制,對于潛在風險進行盡早識別,一旦發現風險,要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建立監管制度,監管方式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總之,本文通過分析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現狀以及是否有效等問題,得出我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前出現協調的發展趨勢,并提出了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方法,包括堅持三個導向原則、協調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發揮新金融的創新作用,并加強監管的力度,這樣才能實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黃光蘭.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07,(12).
[2]黎家奎.我國金融創新的經濟影響分析[J].南方金融,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