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英財經網5月24日文章,原題:眾籌正為中國的緊急治療籌錢懷抱6歲的兒子,鄧娜(音)表情既疲憊又堅定。這張照片伴隨她在網上呼吁通過眾籌為兒子骨髓移植捐款。自把兒子的病情公布于在線慈善平臺以來,來自1.2萬人的捐款已接近她需籌集的50萬元的30%。
隨著醫療費急劇上升,越來越多需要治療的中國人轉向互聯網尋求資金幫助。盡管中國醫保幾乎覆蓋所有國民,但報銷比例仍有限。數據顯示,中國患者需自掏腰包的費用約占總醫療費的30%,美國比例約為12%。
北京醫生吳越(音)說,當保險不足時,在線籌措資金如今已成為除家庭儲蓄、貸款等以外的籌錢策略,“這種方式很難獲得充足資金,但能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中國政府樂見這種趨勢。2016年中國實行的慈善法放寬對募捐的嚴格限制以促進形成更多樣化的社會服務行業。去年印發的“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的通知,要求積極引導社會慈善力量等多方參與,以補充目前尚不完善的醫保體系。
專家表示,在線慈善捐贈激增主要是由相對較少受到計劃經濟影響的年輕一代所推動。在線個人捐贈正迅猛增長,年輕人捐贈最多。
來自云南的吳杰(音)常在微信朋友圈內轉發眾籌醫療費的信息。“在線捐贈很方便,這是醫療體系現存缺陷和在線媒體發展的產物”,他說,即便大多數人僅捐5元或10元錢,但積少成多。
為解決公眾信任問題,眾籌平臺增加了多種安全功能,例如提供病歷或來自眾多親友乃至當地基層政府的證明等。在慈善捐贈現象仍相對較少的中國,由患者或親屬寫就的詳細經歷往往能贏得信任并促使人們捐贈。
盡管在線眾籌遠非解決中國不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的方案,但已擴展到醫療、減貧和教育等眾多領域的網上個人捐贈,正形成一種微小卻至關重要的趨勢。專家認為,這種日益明顯的趨勢標志著中國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已“基本恢復”。▲
(作者塔比瑟·斯比曼,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