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NBC網5月24日報道,原題:為何外國初創公司在中國會失敗進入中國,這幾乎是每一個國際初創公司的夢想。然而,中國是一個規模足夠大的市場,本土企業能夠設計適應本國人口特點的本地化解決方案,這令外國初創公司很難進入。
創業孵化項目“中國加速”的項目總監奧斯卡·拉莫斯說:“99%的外國公司不應進入中國市場。”剩余的1%或許有機會,但它們需要追問自己,是什么令其強于中國本土公司。拉莫斯談到中國的商業生態系統時說,中國用戶大不相同,“我們曾看到一些公司來到中國之后,根據不同的人口特點進行調整。但后來它們發現在東南亞更成功,在那些地方它們能利用自己更熟悉的方式。”
事實上,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96%的網絡流量都指向中國本國服務器。拉莫斯說:“在其他市場能夠奏效的方式,(到了中國)都要對改變持開放態度。”
但也存在機會。在競爭優勢方面,有幾個行業成長速度相當快,而且中國缺少這些行業的專業技能。這些行業包括醫療、教育、時尚和食品。在這些行業,外國公司不僅有機會進入中國市場并實現增長,而且作為外國品牌也是一種資產。
這是個“雙向車道”。正如只有數量有限的外國大型公司能成功打入中國市場一樣,中國初創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成長案例也不常見。盡管目前有一半大型獨角獸公司位于中國境內,但它們或許甚至都不需要擴大規模繼續增長。
拉莫斯說:“當中國公司想在國際擴張時,它們面臨同樣問題。它們已熟悉了有特殊需求的本土消費者,但外國消費者則完全不同,有著不同需求。”▲
(作者阿普丁·薩阿迪,伊文譯)
環球時報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