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幾千年的歷史中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今,古詩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如何教好古詩,卻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古詩的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感受和體會作者的情感,是做好古詩教學的關鍵之處。本文將以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為例,重點闡述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境”。
【關鍵詞】語文;古詩;入境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歷經千年,流傳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雖然大都篇幅短小,寥寥數十字,然而卻有著豐沛的情感和深遠的意境,是文學創作天空下,最閃最亮的星。因此,做好古詩教學,對于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學生的文學功底至關重要。然而,不得不說,在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卻一直是難點,由于古詩的寫作年代與現代的相距較遠,語言的運用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許多語文教師不知道該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教學,往往采取介紹作者、逐字逐詞分析、感悟作者情感的方式,結果一篇完整的古詩,被分解的支離破碎,破壞了整個詩歌的意境美,把本來應該生趣盎然的古詩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令學生望而卻步。意境是詩歌的靈魂,只有走入詩的意境,才能與作者共鳴,真正體會到詩中的情感。因此要想做好古詩教學,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引領學生“入境”
一、聲情并茂,以讀入境
關照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很多時候學生都是站在游泳池邊上聽教師講解游泳的技巧和方法,學生根本沒有親歷下水,看著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點,表面上學生都能接受和消化,其實距離真正的理解、感悟、運用還比較遙遠。綜合小學語文教材,收納進來的多數是記敘類文章,這類文章學生理解起來不算困難,而對于古典詩詞,學生在背誦、理解、領悟的時候往往有些犯難。朱熹在《訓學齋規》中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朗讀在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古詩而言,其字數規整,講求押韻,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更應該多讀。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筆者認為不是的。筆者覺得,讀古詩不能盲目去讀,在讀古詩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到如朱熹老夫子所言:“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有看準了,讀準了,用心了,才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此外,對于教師而言,還要創新朗讀的方式,引領著學生走入古詩的意境。比如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讓學生去讀。詩樂本身就是一體的,在古代,詩歌是用來唱的。因此,在音樂節奏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更好的走入詩的意境。在學習《春曉》這首古詩的時候,筆者舊選擇了谷建芬老師譜曲的《春曉》,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帶著感情跟著音樂進行朗讀。在輕快明麗的音樂中,學生一邊朗讀一邊走進了詩的意境,體會到了在春天的清晨里作者的所看所思所感,走進了無限美好的春光。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能夠運用最真實的感覺去觸摸到古詩的意境。
二、形象展示,以畫入境
張舜民曾經說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精美的畫。比如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壯觀的飛瀑畫面。再比如劉禹錫的《望洞庭》一詩,則在寥寥數語中把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展現了出來,儼然一副優美的山水畫。雖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由于古詩中的文字與現在的表達方式不同,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因此要單純從古詩的文字中,感受到詩之畫面,走入詩歌的意境,是很困難的。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對詩歌中的畫面進行呈現,這樣有助于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現代多媒體的發展,為古詩的畫面呈現提供了很大的技術支持,教師通過多媒體,不僅可以用圖片的形式展現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甚至可以通過動態的形式,展現古詩中的畫面,引領學生走入古詩中的意境。比如,在講述《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歌的時候,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現實中的廬山瀑布的照片和影視資料,通過圖片和視頻,學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筆下的廬山瀑布,感受到了廬山瀑布的氣勢磅礴和美輪美奐,也真正體會到作者看到廬山瀑布時的心境,有助于對全詩的理解。
三、感受品悟,以情入境
每一首詩歌都寄托著作者的感情,包含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傳遞著作者的思想價值觀。比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表達了詩人遠離官場,寄情自然的悠然心境。再比如毛澤東同志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則表達了一種偉大的人生抱負。因此,教師在教授古詩的時候,只有引導學生感受品悟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才能真正走入詩境,體會到古詩的無窮魅力。那么,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悟作者或雄壯、或凄涼、或悲憤、或歡快的感受呢,我覺得作為教師,必須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著深入的了解,要告訴學生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的詩句,引領學生去體會作者的內心的情感。比如在講授李白的詩歌《贈汪倫》時,筆者告訴學生,該詩主要講了作者與汪倫之間深深的友情,是李白在告別汪倫時所做。然后筆者適時進行引導,筆者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朋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和好朋友分別的場景,想想你和好朋友分別的場景,是否能夠體會李白此時內心的感情呢?然后筆者讓學生扮演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汪倫,演繹送別的場景,去體會詩歌中的意境。通過引領學生聯想,讓學生去感受作者的感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走入詩境,了解詩歌。
四、抓住詩眼,以點入境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每一首古詩都有詩眼,有最關鍵的、能夠展現全篇中心思想的詞語。對于教師而言,在講解古詩的時候,一定不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分析,要抓住重點字詞,去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用詞的巧妙,感受到不同的詞語帶給詩歌不同的意境。比如在講解柳宗元《江雪》一詩時,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短短二十個字里,有幾個字可以很好的展現全詩的意境。比如“絕”字,“滅”字,“孤”字、“獨”字,讓整首詩的意境幽僻,情調凄寂。這與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是契合的。當時,柳宗元被貶永州,身居寺廟,政治前途一片黑暗。正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筆者引導學生,如果給詩歌換幾個字,在表達效果上會怎樣呢?就會差很多,比如將“滅”字改成“無”字,把“獨”字改成“坐”字,學生會明顯該受到全詩意境的變化,那份清高寂寞的感覺會遜色不少。通過對重點詞語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對詩之意境有更深刻的把握。
綜上所述,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重點和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引領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對于提升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意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詩之意境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主動去思考和嘗試如何引領學生入境,引領學生穿越歷史的煙云,去感受作者所處的時代風云,在共鳴中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去體味詩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朱雅麗.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詩歌學習中的運用[J].才智,2016(16)
[2]田貴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04)
[3]郭力敏.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
[4]顧文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