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在學習普通話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認同與追求、隨流和畏難等社會心理的基礎上,提出利用這些社會心理做好廣西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建議:利用政策的導向作用,保護和利用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與追求心理,營造良好的普通話語境;多途徑緩解部分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畏難情緒;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 普通話 社會心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08-03
一、問題的提出
早在1956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推廣普通話(以下簡稱推普)的文件。然而,位處祖國邊疆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推普工作進展緩慢。直到20世紀末,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普及率仍然不高。1998年的“廣西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研究”結果顯示,42.6%的受訪者還基本不會說普通話。
進入新世紀后,廣西的推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3年,廣西語委組織了“廣西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全區中小學校已全部使用普通話進行授課,普通話已成為師生課堂內外交流的首選語言。但是,廣西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大部分處于二乙水平(56.39%),二甲及以上水平的只占21.25%,而三甲以下水平的有22.36%。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階段廣西普通話總體水平不高的事實,特別是廣西少數民族,在掌握普通話方面存在更多的難題。如何使廣西少數民族掌握的普通話從說得出到說得好,是今后廣西推普工作的重點。
關于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問題,已有不少學者做過研究。韋茂繁和韋樹關詳細地分析了壯族人民學習普通話的語音難點所在;覃鳳余也指出,廣西少數民族的普通話語音上存在“夾壯”“夾粵”“夾平”問題,詞匯、語法上存在偏離現象;覃如冰則用實驗的方法對比了壯族人民的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在聲學參數上的差異。
然而,僅從語言之間的差異來研究這個問題是不夠的。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成員對語言的選擇既是個性心理的反映,也是社會心理的體現。研究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問題,不僅要研究語言本身的問題,也要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語言使用者的問題。
二、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社會心理表現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以及義務教育的普及,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使用日益廣泛,城鎮以上的居民大多數能聽、能說普通話。少數民族人民學習普通話有主動的向往,也有被動的接受;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據調查,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社會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
(一)認同與追求
認同與追求是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對普通話最基本的社會心理表現。這種認同與追求體現在使用的廣泛性和學習的積極性上。如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縣級及以上的辦公場所,主流的語言都已經由民族語或漢語方言轉為普通話(鄉鎮地區普通話與民族語、漢語方言多語共存)。在大部分的民族自治縣或少數民族聚居區,普通話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并悄然發展成為大眾交流的工具。人們對普通話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開始學習普通話,部分家長甚至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專門學習普通話。
廣西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與追求心理從根本上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因素促成的。
1.學校教育。據廣西語委的資料記載,廣西自1998年起要求全區各級教學機構都要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此后,普通話不僅被作為語文科目的內容,更被當作學習其他科目必備的工具,得到師生乃至整個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也因此有機會從小學開始就接受系統的普通話教育。如今,這些受過系統教育的學生陸續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上說普通話的中堅力量。
2.職業要求。首先,部分職業如教師、播音、主持等對普通話水平有專門的要求,個人要拿到相關的從業資格證,必須先拿到相應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這也促使從事這些職業或有志于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員說好普通話。其次,政府提倡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開、正式的場合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這也促使人們重視普通話的學習和使用。再次,廣西語言眾多,絕大多數互相不能通話。隨著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要到外地去求學、謀生,或不熟悉某地民族語言的人要到該地區去工作,都要學習普通話,借助普通話進行交流。這也直接促進了普通話在該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3.媒體宣傳。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媒體,如網絡、電視、電影、手機等,而這些大眾媒體的主流語言是普通話,人們要想理解這些媒體發布的信息,就必須掌握普通話。這也使得一部分人雖然沒有職業要求,也沒接受過相關的教育,也會認同和自覺學習普通話。
4.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群體中因受到群體的壓力,而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一致的一種行為傾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社會的主流群體把普通話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這種現象無疑會對當地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些基層民眾受到影響后,遂產生學習模仿心理,這樣也會促使他們認同和追求普通話,自覺學習普通話。
當前正是這種對普通話的認同與追求,極大地促進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傳播。然而,伴隨著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和追求,還有他們在學習和使用普通話中的隨流和畏難心理。
(二)隨流
當前,使用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說的人越來越多,就形成了越來越強的普通話語境。但這種普通話并不是標準的普通話,而是帶有明顯的地方語言特色的“地方普通話”。這種“地方普通話”只有本地人熟悉,外地人聽來往往“不知所云”,十分不利于更廣泛的交流。但個體處在這樣的語境中,很容易受到影響而表現出隨流心理。隨流也是一種從眾。隨流心理不僅出現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也出現在使用普通話的過程中,通常表現為個體對周圍他人的發音特點和使用習慣的認可和接受上,并使自己的普通話使用表現出與周圍他人相似的特點。
隨流心理在兩類人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一類是普通話水平較低的人。由于歷史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的成年人沒有機會接受到正規的普通話教育,他們學習普通話主要靠模仿周圍人和媒體人來習得,尤其是模仿周圍人。往往別人怎么說,他就怎么說,缺乏必要的辨別和修正能力,只能盲目地隨流。另一類是普通話水平較高的人。部分接受過普通話培訓、水平較高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平,而流于一般大眾的水準。這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主動的隨流。廣西的少數民族由于受到自身母語的影響,在普通話的送氣音、塞擦音、卷舌音、撮口呼、兒化、輕聲等內容的學習上容易出現錯誤,使得整體語音面貌不好。這種母語負遷移導致的偏誤帶有普遍性,結果就是整個社區使用相同母語的人普通話語音面貌都不好。一些經過訓練,已克服困難,水平已有提高的少數民族,為了不被他人說成異類,會有意地讓自己的發音與周圍人群的發音一樣不標準、不規范。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普通話水平暫時得到提高的少數民族,由于后續練習不夠,先前的技能沒有穩固下來。他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語境中,若不注意自己的發音,容易出現水平下降、能力退化的現象,久而久之,語音面貌也退回大眾水平。
(三)畏難
畏難心理主要表現在,部分少數民族對一些自身母語系統里沒有的學習內容表現出恐懼,對改變自己一些頑固的偏誤缺少必要的信心。畏難心理尤其表現在一些年紀較大的少數民族教師身上。他們已對自己母語的發音習慣形成定式,又錯過了學習普通話的最佳時期,學習效果不理想。這部分人容易氣餒,容易放棄。畏難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1.學習內容難度大。首先表現為學習困難項目數量多。如前所述,普通話與廣西的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除西南官話)在聲、韻、調各方面差異都很大,因此,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音節、節律等都可能是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難點所在。其次表現為困難項目難度等級高。普通話里的很多項目,在民族語里是沒有的,如普通話的翹舌聲母zh、ch、sh、r,舌尖韻母[-i],撮口韻母系列,兒化等,在廣西的少數民族語言里都沒有,因此,少數民族在學習這些語言項目時,往往找不到感覺,不知所措,困難重重,畏難心理油然而生。
2.缺少必要的專業指導。如上所述,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難度非常大,聲韻調都可能出現錯誤。導致一個錯誤現象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交錯的。廣西少數民族要想說好普通話,最好有專業人員的指導。但目前,他們所能獲得的專業指導非常有限。以中小學教師為例,他們基本上只在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前接受過有限的培訓,之后再無相關的指導。另外,通常的普通話培訓由當地的普通話測試員來指導,但據筆者了解,相當部分的測試員并不是語言學專業出身,甚至沒有漢語言專業的背景。這樣的測試員自身對普通話知識儲備不足,對學員的錯誤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員分析解決出現的問題。這也會加重學員的焦慮,從而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
3.不能正確認識學習的規律。碰到學習中的“高原現象”而不能正確對待。“高原現象”是心理學中一個術語,指的是在學習或技能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停頓或下降的現象。有些少數民族在練習一段時間后,出現了“高原現象”,但不能正確認識,也容易產生挫敗心理。學習中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會促使畏難心理的產生。
三、基于少數民族社會心理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推普工作建議
當前,雖然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已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但總體水平偏低。如何讓廣西的少數民族掌握的普通話從“說得出”到“說得好”,是廣西未來推普工作面臨的任務。而要解決這問題,需要多部門多領域的通力合作。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和追求心理是推普的有利因素,應加以保護和利用;而隨流和畏難心理則會阻礙他們普通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應注意引導和克服。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利用政策的導向作用,保護和利用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與追求心理,營造良好的普通話語境
如果個體的追求與社會的要求相統一,那么這種追求就會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持續的進取動力。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就是如此。當前,廣西的少數民族對普通話有強烈的認同和追求心理,這對推普工作非常有利,有關部門應加以積極的保護和利用。政府部門要發揮在推普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制訂并完善相關的政策,以推動普通話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進一步普及。除繼續施行之前有效的推普政策外,在適當的時候,可把要求的職業范圍適當擴大。可利用部分從業人員(如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等)在社區中的特殊影響力,對這些人群的普通話也作適當的要求,這樣可逐步提高整個社區的普通話水平。另外,提高普通話水平的工作雖已從小抓起,但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校的教師本身普通話水平不高,這直接影響到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據對民族預科班的學生的普通話測試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等級并不高。因此,建議在大專院校開設相關的“普通話口語”課程,專業指導學生訓練。大學生接受能力強,水平提高快,這樣的群體一批又一批地走入社會,將能很快地帶動整個社區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但須注意的是,在凸顯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特殊地位的同時,也要注意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的保護與傳承。提倡說好普通話,不是要歧視和限制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
(二)多途徑緩解部分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畏難情緒
廣西的少數民族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除語言本身的差異造成的困難外,也跟普通話在廣西的普及時間不長有關,更與他們不能在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接觸到普通話有關。對部分有畏難情緒的少數民族,如少數民族教師,應加強引導,并給予必要的幫助。
第一,引導少數民族教師樹立必要的信心,幫助其找到適當的訓練方法,逐步提高。在此過程中,首先,引導少數民族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充分認識到教師的普通話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內容,應確保正確。其次要引導其克服隨流心態,認識到教師的普通話不光對學生,對整個社區都有示范作用,不能隨波逐流。再次要引導其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找對方法,堅持練習,逐步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確保少數民族教師能得到足夠的有效培訓。首先,培訓要常態化。不僅要讓教師在考證前得到培訓,考證后也能得到培訓,以保持一定的水平。其次,指導要專業化。培訓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語言學知識。再次,活動要經常化。相關活動的支撐也是必要的。如可以經常開展誦讀、演講等可以提升普通話水平的活動。
(三)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
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是一種學習第二語言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若能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則能事半功倍。因此,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的對比研究。不同的民族語背景的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難點不同。只有找出他們母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差異,才能找到他們學習普通話的難點所在,進而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
第二,要加強對地方普通話的研究。影響少數民族普通話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原因,除了母語的影響,更有來自地方普通話的影響。這種“地普”實際上是一種“中介語”,嚴重地阻礙了普通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種影響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來自母語的影響更大,因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三,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雖然屬于第二語言的學習,但不完全等同于對外國語言的學習,不能照搬外國那套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和方法。且不同母語的人學習普通話會有不同的學習心理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學習曲線。語言教育家要研究這些不同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形成一定的理論,以指導實踐。
總而言之,認同與追求、隨流和畏難是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少數民族對普通話的認同與追求心理非常有利于普通話在廣西民族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應加以保護和利用。而隨流和畏難心理則會影響少數民族普通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關部門要注意引導,并制定相關的措施,以幫助他們消除或緩解這些不良心態。
【參考文獻】
[1]陸紅.廣西推普問題調查與研究[G]//陳海倫,李連進.廣西語言文字使用問題調查與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韋茂繁,韋樹關.壯族人學習普通話語音難點突破[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
[3]覃鳳余.廣西人的普通話面貌[G]//陳海倫,李連進.廣西語言文字使用問題調查與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4]覃如冰.壯族人學習普通話語音教學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7]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少數民族語言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廣西民族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民族地區學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2015ZMJ023);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語言文字研究專項課題“廣西世居少數民族普通話語音習得偏誤調查研究”(2005ZYG001)
【作者簡介】劉春梅(1974— ),女,壯族,廣西平南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師,博士,研究方向:漢語方言、語言教學。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