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永平 張海燕 梁燕群
【摘 要】本文以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職業院校對口幫扶工作模式: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機制;以需求為導向,明確幫扶合作的重點內容和任務;創新對口幫扶合作模式;以績效為導向,建立幫扶合作成效考核機制。
【關鍵詞】職業院校 對口幫扶工作 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06-02
我國職業教育在我們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獲得了較好的發展,為促進我國技術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職業院校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況,有的甚至還比較突出。為此,政府出臺政策支持職業院校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扎實推進職業院校對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受援學校積極探索和創新對口幫扶工作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以提升受援學校發展能力和辦學質量為目標,以創新對口幫扶的內容和方式為途徑,以建立有關機制和制度為保障的對口幫扶合作辦學思路,扎實有效推進了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促進了支援院校和受援學校的“雙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本文主要借鑒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經驗,進行職業院校對口幫扶工作模式探索。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機制
高度重視對口幫扶工作,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部署對口幫扶工作問題。成立由學院牽頭、受援學校參與的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領導小組,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以及各受援學校領導分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設立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辦公室,負責對口幫扶合作辦學方案的制訂以及日常工作的推進和管理,組成由教務處、招生就業處、財務處、團委及各教學系等職能部門參與的與對口幫扶項目對接的對口幫扶合作辦學組織機構,明確職責要求。制訂相應的對口幫扶合作辦學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進程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建立幫扶合作項目調研論證機制、幫扶合作項目推進協調保障機制和學院—系部—專業“三層級”管理機制。做到“三有”,即對口幫扶合作總體工作有學院統籌協調,幫扶合作項目有具體對接的部門和負責人,項目落實完成情況有專門職能部門督促檢查。
二、以需求為導向,明確幫扶合作的重點內容和任務
注重對口幫扶合作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等方式開展“雙向”調研,一方面派出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相關專業教學團隊負責人到受援學校進行調研,了解受援學校的需求,幫助其進行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革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問題的診斷;另一方面積極邀請受援學校的領導及專業團隊帶頭人到學院參觀調研,根據受援學校的自身需求,發現和選擇支援院校的優勢領域,形成幫扶援助項目。通過調研,明確和理清對口幫扶合作的重點內容和任務,即以提升受援學校的發展能力和辦學質量為目標,以推進受援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學校管理和體制機制建設等工作作為對口幫扶合作的主要內容。在明確“幫什么”和“扶什么”的基礎上,通過論證,形成“怎么幫”和“怎么扶”的工作方案。
三、創新對口幫扶合作模式,促進彼此“雙贏”發展
要增強職業院校對口幫扶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就必須在明確對口幫扶的關鍵領域和重點項目內容S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創新對口幫扶的有效合作模式。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近年的對口幫扶工作實踐中探索了以下五種對口幫扶模式,值得借鑒。
(一)建立“四參與”專業建設幫扶合作模式,提升受援學校專業水平。為提高受援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和優勢,以搭建中高職銜接的橋梁為紐帶,與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田林縣職業技術學校、桂林林業學校、賓陽縣職業技術學校等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此外,還有28所中職學校(包括12所縣級中專學校在內)與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36個專業開展合作,共同修訂并完善“2+3”五年制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此,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派出有關專業帶頭人到受援學校參與行業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的調研、參與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能力素質要求的調查研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論證、參與專業建設與改革成效的診斷與評估,有效提升了受援學校專業建設質量,極大地增強了這些專業的發展活力和招生的吸引力。
(二)在受援學校設立教學點,傳導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在博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寧明縣職業技術學校、桂平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宜州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設立6個教學點,并在宜州職業教育中心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分別設立“電力—中關村班”和“電力—電子班”冠名班,在桂平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電子商務專業設立“廣西電力—互聯網營銷班”冠名班。通過派出有關專業骨干教師到教學點授課和開展“傳、幫、帶”,通過開展“項目化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改革示范,影響和轉變了受援學校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有效提升了受援學校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逐步增強了受援學校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建立“四共型”教學資源建設模式,形成立體化、模塊化、形象化、混合化和互動化的教學資源平臺。一是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共建課程,完成網絡技術、網頁制作、電子商務、網店管理、網站建設與維護、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制圖、電工技術、低壓電氣控制技術、汽車發動機拆裝和汽車電工電子技術等11門課程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改造建設工作。二是合作開發教材,完成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發動機拆裝、電子產品制造技術、網絡技術、網頁制作等5門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課程的校本教材編寫工作。三是共建共享數字資源庫,已落實共建共享數字資源庫有CAD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機械制圖和低壓電氣控制等4個數字資源庫。四是采用共建與開放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專業實訓室的高效利用,一方面推動博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學校共建移動互聯實訓室、計算機網絡實訓室、電子電器維修實訓室等3個實訓室建設工作,支援中職學校實訓建設14.63萬元,另一方面面向對口幫扶的中專學校,開放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中職學生強化技術技能訓練提供條件支持。
(四)建立“培、導、研”的師資隊伍建設幫扶模式,提高受援學校教師教學能力。積極探索受援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幫扶模式,形成以“培(培訓)”為切入點,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以“導(指導引導對專業和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以及教學管理的診斷與完善)”為著力點,使教師掌握職業教育教學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研(教學研究與改革)”為提升點的師資隊伍建設幫扶思路和模式。一是先后選派出40多人次的優秀專業教師及有企業背景的教師分別到都安職校、宜州職教中心和寧明職學校等中職學校指導當地教師組織教學,舉辦“電子技術操作技能訓練途徑、方法、過程與評估”、“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與發展”等多場專題培訓講座。同時,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如北京中航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和中關村軟件園人才基地培訓中心等企業幫助中職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二是加強對受援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模式的指導,一方面接收電子類、計算機類、機電自動化控制類和汽車類中職學校教師到學院跟班學習100多人次,另一方面先后選派50人次的優秀專業教師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宜州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擔任課程內容教學或專題講學指導,為合作學校帶去新的教學方法。三是與中職學校聯合申報教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五)建立“感、參、融”的文化幫扶模式,提升受援學校的文化品位。在注重對受援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進行幫扶的同時,充分依托自身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優勢,注重對受援學校進行文化幫扶,初步形成“親身感受感知校園文化的魅力價值→自覺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自愿將校園和企業文化融合起來的文化幫扶模式,并滲透到學習和實踐中。前后邀請南寧六職校等8所中職學校有關學生參加學院組織的各類文藝聯歡會,并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承辦文藝聯歡會,參加宜州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11次各類文藝聯歡會,擴大了本校在中職學校的知名度與認同感,提升了受援學校對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對于促進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重要作用和意義的認識,許多受援學校積極學習和借鑒學院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機制和模式。
此外,緊密圍繞“培育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題,在校園內外組織開展了2016年職業技術教育活動周開放日暨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工作研討會、學院技術技能展示和校園文化展演等豐富多彩的職業教育活動,邀請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師生近200人參加相應的活動,向中職學校師生展示本校學生“創新創業”技能技術作品,引導中職學校合作建設“創新創業”團隊和工作室并鼓勵其學生制作“創新創業”作品。
四、以績效為導向,建立幫扶合作成效考核機制
注重對口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明確幫扶合作的內容和目標,并結合學校有關部門的職能進行分解,落實職責。二是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根據幫扶合作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大對中高職合作辦學工作的投入,并制定中高職合作辦學工作經費管理規定等有關管理制度文件。三是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幫扶合作成效考核機制,按年度對有關職能部門和人員的對口幫扶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有效激發相關職能部門和人員開展對口幫扶合作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區級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校企合作推進專業特色化發展‘六融合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重點項目“基于內涵建設的電力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13JGZ195);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行業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五融合模式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2012JGZ188)
【作者簡介】譚永平(1959— ),男,廣西樂業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務科研處教授,研究方向:高職院校教學科研管理和人文素質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