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國—東盟背景分析廣西高職院校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的優勢,闡述廣西高職院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現狀,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嘗試與創新為例,對廣西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行探索。
【關鍵詞】中國—東盟 廣西高職院校 國際交流合作 優勢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11-03
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下的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容忽視的重要領域?!耙粠б宦贰苯ㄔO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處于全面上升時期,合作的領域向全面、縱深發展,廣西職業教育由此面臨發展的新機遇,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中國東盟一體化進程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大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應主動走出國門,尋找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
一、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的優勢
(一)政策支持。自2003年以來,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等一系列文件的簽署與頒布,廣西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由于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廣西由一個相對封閉的邊陲省區蛻化成為國際國內多區域合作的樞紐,對外開放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涉及物流、貿易、金融、文化教育等方面。
對于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國家和地方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落實規劃綱要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意見》提出:“服務大局,深化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為此,許多高職院校提出了國際化的辦學方向。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2015年8月3日,“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國際論壇”在貴陽召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巡視員周為對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的合作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雙邊及多邊的合作機制、聚焦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深化交流與合作的內涵、攜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四點建議,并指出通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更高質量就業,是中國和東盟各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的共同選擇。對廣西高職院校來說,這是一次繼往開來的重大機遇,它將為各高職院校的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二)地緣優勢。廣西位于我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交匯處,是聯結大西南與粵港澳、東南亞的重要通道,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時,它沿海、沿邊又沿江。這一特點優勢使廣西在聯系東盟的合作交流方面,比其他省區更直接、更廣泛。因此,在中國與東盟合作上,廣西扮演了最直接的務實推動者和最大的受益者的角色。廣西只要順應國家政策支持的“天時”,盡“地利”,聚“人和”,必將實現新型跨越發展。目前,廣西已開通南寧至東南亞10個國家首都和重要城市的直航航班、南寧至河內國際列車,開通了10條海運航線到其他國家的港口,這使廣西從中國邊陲交通末梢轉化為中國—東盟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與東盟各國交通樞紐的開發,為廣西各高職院校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三)文化相近。廣西與東南亞各國民族有著濃厚的文化淵源。首先,東南亞國家的不少民族與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同宗同源,如越南的儂族、岱族與廣西的壯族源自百越分支中的西甌和駱越,居住在廣西防城港的京族與越南的京族源自百越分支中的駱越,至今他們仍保留相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泰國的苗族、瑤族歷史上主要來自廣西、云南一帶。他們的文化與習俗極其相似。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就記錄了交趾(今越南北部)青年在農歷三月三日的習俗:“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駞 。男女目成,則女受駞而男婚已定”。其中對歌、拋繡球、定親的活動與廣西的“三月三”習俗基本一致。其次,廣西是中國的第三大僑鄉,海外華僑達到200多萬人。其大部分是定居在東南亞地區,他們將中國文化融入當地的社會和文化,創造了有地域特色的華人文化,豐富了東南亞國家文化的多樣性。
可見,廣西與東南亞的文化淵源深厚,習俗相近,甚至使用的日常用語都有一定的相通性。高度的文化認同感,為廣西各高職院校與東盟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奠定了人文基礎。
二、廣西高職院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現狀
根據八桂職教網的數據,目前廣西高職院校共有45所。筆者從各學校的官網提供的資料來看,目前有近20所高職院校與國外院校存著一定的合作與交流。涉及的不但有東南亞國家,也有不少歐美國家。合作的項目呈現多樣化,既聘請外國語言老師教學,也讓本校教師到境外學習和培訓;既請外國專家技術指導,也促進學術交流和中外合作辦學;既讓本校的學生“走出去”,也把外國的學生“請進來”;另外,還進行合作專業開發,等等。盡管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本科院校相比略顯滯后,但不可忽視的是,其發展勢頭強勁十足。如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面向社會以及東盟國家有針對性地開設各種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及各種短期培訓,與東盟國家3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越、泰、英、美、加、俄等國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關系,向國外派出交流學習教師達到128人次,派出965名學生到英、越、泰、柬、馬、菲留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與東盟國家12所高校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廣西經濟職業學院與美國國際文化教育合作公司、加拿大SBS教育機構等多家國際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等8所境外大學簽署學分互認留學交流合作協議。這說明部分質優的高職院校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開始走上質量提升、內涵建設、特色發展之路。
三、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嘗試與創新
國家政策的傾斜、地緣的優勢和文化習俗的相近,促使先行的廣西高職院校積極挖掘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與東盟各國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從而走出一條創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作為后起的高職院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還要兼顧學院的內涵建設、質量提升、特色發展。為此,學院利用長期從事留學生培養與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努力嘗試,不斷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作為首批廣西華文教育基地,努力打造華文教育品牌,留學生規模有新突破。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具有75年的辦學歷史。自2004年始,學院就一直積極打造國際化辦學特色。2011年自治區僑辦批準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成為“廣西華文教育基地單位”。學院充分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充分發揮華文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斷豐富華文教育的內容,努力打造華文教育品牌,為海外學子尤其是華人、華僑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化學習和教育提供機會。成功組織了10余次外國師生“中國文化之旅”夏令營活動,成功承辦了2012年和2015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柳州營)。學院自2004年起就開始招收留學生,累計培養了來自美、英、俄、日、印尼、泰國、吉爾吉斯斯坦、韓國等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300多名。目前擁有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尼等不同國籍留學生135名,是柳州乃至廣西擁有留學生最多的高職院校。留學生招生規模呈現新的突破。
(二)注重教育的對外交流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創新華文教育形式。具體如下:
1.學院注重教育的對外交流,充分借助地緣優勢,積極主動開辟海外新領域。學院先后與美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30多所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向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輸送100名漢語專業學生到當地就業,進行華語教育工作,還派教師到東南亞各國任教。另外,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還與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大學泰國皇家川登喜大學、馬來西亞林登大學、韓國培材大學等十余所國外高校簽訂有合作交流協議。近幾年,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積極主動地“走出去”,不斷尋找合作新機遇,成為國際交流活動最頻繁的廣西高職院校。
2.學院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和普及,創新教育形式,使教育形式更接地氣。第一,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志愿者教師包括院領導與留學生分別組成友好結對家庭。讓留學生深入中國家庭,了解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漢語。第二,組織留學生參加柳州當地的祭孔大典。讓留學生現場誦讀《論語》,參與敬香、敬獻供品、敬獻花籃、宣讀祭文、焚燒祭文等活動,讓外國留學生走近儒家思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第三,組織留學生參加“愛我柳州,公益之旅”等社會公益活動。讓學院留學生增加對當地社會的了解,豐富閱歷,開闊視野,促使他們在社會良知及溝通協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也促使他們關注世界與他人,實現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度認知,并以此推動他們未來的成長與成功。
學院通過讓留學生融入中國家庭,參加當地各類文化活動,讓他們多方位、深層次地了解了柳州社會生活,不但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也促使他們對生活過的城市—— 柳州有更多的真情實感,使他們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積極踐行者和有力推動者。這種接地氣的華語教育形式讓留學生的漢語交流水平大大提高,華語教育成效斐然。
(三)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渠道,配合“一帶一路”建設,伴隨企業“走出去”。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廣西不少大中型企業紛紛走出海外,參與國際競爭。被喻為是國內車企“巨無霸”的上汽通用五菱于2015年斥資7億美元(約合45億元人民幣)在印尼建廠。為了能在印尼扎根,企業必須本土化。而印尼新工廠中,印尼員工必將超過90%。為此,上汽通用五菱尤其需要招聘大量熟悉中國企業文化和熟悉生產設備的管理人才和技術工人,這為強化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及中國與印尼之間加強教育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柳州市政府推行“企業走出去,職業教育伴隨”計劃,鼓勵職業教育與企業攜手,促成職業教育跟隨企業走出國門。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作為廣西華文教育基地的品牌,其與印尼保持較好的教育合作關系,使其在東盟國家開展學歷教育和語言培訓的同類院校中脫穎而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5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印尼基地人才培養項目,開設印尼留學生訂單班,并在柳州和印尼兩地聯合共建中印、印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從印尼招收的第一、二批訂單班共計121名學員前往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開始了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這一系列合作辦學,為柳州支柱產業培養高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學院服務地方汽車產業“走出去”戰略的能力,深化了學院國際化辦學特色,標志著中國和印尼在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
四、結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大學院校之間互學、互惠的過程,促進了國家之間的教育互動、學術交流、辦學模式的創新,促使各高職院校改革自身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課程設置等,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國際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配合柳州市政府提倡的“企業走出去,職業教育伴隨”計劃,主動與企業攜手,打造華文教育品牌,將華文教育、職業教育相結合,服務于地方企業,深化了學院國際化辦學的特色,促使中國和印尼在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但不可否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畢竟是后起的高職院校,在樹立國際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培養國際型的優秀師資、建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特色化課程、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呈現明顯不足,亟須完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雷鳴明.中國東盟合作十年 廣西收獲區位優勢紅利[EB/OL].(2013-08-24)[2016-05-26].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8-24/5202494.shtml
[2]張海琳.廣西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創新策略研究[J].廣西教育,2014(3)
[3]竇武.區域經濟背景下的廣西高校與東盟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探索與創新——基于廣西師范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J].市場論壇,2011(4)
[4]彭敏.關于深化廣西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4(11)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服務一帶一路政策,助力企業走出去——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實踐與研究”(GXGZJG2016A047)的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陸鋒銳(1971— ),女,壯族,廣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