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楊曉蒙是一個90后女孩,畢業(yè)于四川傳媒學院影視表演專業(yè),青春年華,又是專業(yè)出身,有明星夢是正常的,去演很多令人驚心動魄的成人角色也是正常的。她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她會成為一名兒童劇演員,一個成年人,卻要專門去演孩子。
內(nèi)蒙古大女孩演江南水鄉(xiāng)小女孩
楊曉蒙出生于1992年6月,內(nèi)蒙古人。愛上表演,還是因為高三的時候,緊張的學業(yè)之余,她看了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張國榮,了解到張國榮對于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受張國榮精神的感染,楊曉蒙也對表演藝術產(chǎn)生了興趣。進入四川傳媒學院后,她學習很刻苦。
2014年6月,楊曉蒙讀大三,她所在班級開始排演畢業(yè)大戲《白鹿原》,她飾演幼時的“白靈”一角,第一次以一個“小孩”的形象登臺表演。不想,正式畢業(yè)演出時,她這個形象深得學校表演系主任徐琴老師的賞識,就把她推薦到了江蘇金壇華羅庚藝術團實習和工作。
楊曉蒙剛進團,團長就交給她一個任務:出演音樂兒童劇《從長蕩湖來的女孩》中主人公“香月”一角。
長蕩湖位于金壇,系古太湖分化湖之一。香月就在這美麗的長蕩湖畔生活,因為父母工作忙,她在鄉(xiāng)下跟著奶奶生活,是一個留守女孩。后來,她隨父母來到城里讀書,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事,受了很多委屈。可是,父母顧不上她,最困難的時候,她一直記得奶奶的話:“長蕩湖的孩子是不流眼淚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記住兩個字:不怕!”終于,她用她的寬容和善良、誠摯和勇敢,贏得了同學的理解和友誼。
香月的形象是可愛而美麗的,可是作為一個內(nèi)蒙古大女孩,能演好江南水鄉(xiāng)小女孩嗎?內(nèi)蒙古和江南水鄉(xiāng)生活習慣迥異,內(nèi)蒙古女孩性格豪放,水鄉(xiāng)女孩卻是溫柔綿甜的;內(nèi)蒙古女孩接觸得多的是套馬桿、甩長鞭,水鄉(xiāng)女孩常常做的卻是劃小船、搖木槳。
剛接到任務時,楊曉蒙腦子發(fā)懵,無從下手,但她仔細回想大學里專業(yè)課老師講過的“戲劇表演藝術”課。楊曉蒙想,兒童劇雖然演的是孩子,可終歸也是“戲劇表演”的一種,那么她要做的就是“如何塑造成功的兒童舞臺形象”。
理清了這一思路,楊曉蒙就開始找機會去接觸生活中的孩子,觀察他們,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去考慮問題,讓自己返回童年,充滿童趣。
雖然楊曉蒙在內(nèi)蒙古長大,在來江蘇前并沒有見過湖,也不了解江南水鄉(xiāng)女孩生活的細節(jié)是怎樣的,但她翻閱了很多資料,她把香月的表演服裝穿在身上,尋找感覺,不斷地向團里的前輩們詢問、請教,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指導。
因為和角色香月的年齡相差了十幾歲,穿上童裝并不表示自己是孩子了,她琢磨到孩子說話的聲音都是一種童聲,聲音清澈嘹亮,有的還帶著一股“甜甜的奶味兒”。于是,楊曉蒙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練臺詞,讓自己慢慢靠近香月應該有的聲音狀態(tài)。
從外在、聲音,再到性格,楊曉蒙花費了很大一番心思去琢磨。后來演出時,楊曉蒙忘記了自己來自內(nèi)蒙古大草原,她仿佛一直是生活在長蕩湖的小船上的。當香月抱著奶奶放聲痛哭,釋放心中的委屈時,楊曉蒙全心全意地感受著香月的喜怒哀樂。最終,《從長蕩湖來的女孩》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在上海、江蘇等地展演了幾百場,并在上海第十屆優(yōu)秀兒童劇展演中獲得“最受觀眾喜愛的兒童劇獎”以及“最佳表演集體獎”,還受邀參加第十屆上海優(yōu)秀兒童劇展演的閉幕式演出。
演活一個可愛的小班長
演完溫柔善良的水鄉(xiāng)女孩香月,楊曉蒙又開始演一個活潑能干的小學生班長夏小雨。
夏小雨是兒童劇《田夢兒》中的角色,《田夢兒》講述的是一個小時候遭遇遺棄的女孩田夢兒,靠收養(yǎng)她的爺爺撿破爛為生。同學們經(jīng)常譏諷她,可班長夏小雨不嘲笑她;誰也不愿意跟田夢兒同桌,夏小雨就與她同桌:班級舉行捐款活動,田夢兒捐了5元錢,同學們笑話她捐得少,夏小雨說“愛心不分大小”,也跟著一起捐了5元錢……圍繞著田夢兒,小學生班長夏小雨充滿愛心地引導著同學們,帶領他們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
剛拿到劇本時,楊曉蒙就喜歡上了這個小班長。可是,很快,她又陷入了迷茫,雖然她高中時也做過團干部,但是對于“小學生班長”這一職務并不了解。
剛開始排演時,楊曉蒙就感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是她自己的性格和做事作風不“領導”,其次,她演了多場“香月”,深受其影響。
楊曉蒙不甘心,反復在腦海中揣磨如何讓一個小學生班長在舞臺上活起來:她足智多謀又充滿愛心;她神氣活現(xiàn)又不失孩子的天真爛漫;她是一個小學生,但又有著“小大人”的面貌。
找到了方向,楊曉蒙版的夏小雨在舞臺上活靈活現(xiàn)。首演結束下臺后,一位面容和藹的老校長竟然找過來,專門告訴楊曉蒙:“孩子,你扮演的小班長太可愛了!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做過老師,后來也做過學校的校長,你樹立的這個小班長的形象,寄予了所有老師和孩子們心中對‘班長的期待和美好幻想,特別喜歡你!”
如今,《田夢兒》已經(jīng)在上海、江蘇等地巡演400多場,除了夏小雨角色本身帶給楊曉蒙的心靈蕩滌之外,演出現(xiàn)場,小觀眾們的故事也常常令她感動不已。
有一次,楊曉蒙正在舞臺上用心演出,在田夢兒去網(wǎng)吧被同學們和爺爺發(fā)現(xiàn)的這一場,爺爺很生氣地訓斥了田夢兒后轉(zhuǎn)身走了,那個瞬間,楊曉蒙竟看到前排觀眾席上一個一直低著頭、表情淡漠的小男孩哭了,扯著校服衣袖不斷地擦眼淚。孩子的老師從這排座位的另一端急忙跑過來,拿著紙巾給小男孩擦眼淚。
演出結束后,老師走過來告訴楊曉蒙,這個小孩來自單親家庭,性格內(nèi)向,但楊曉蒙的表演打動了一向感情不外露的他,也感動了其他師生。
《田夢兒》再獲成功,相繼獲得“上海第十一屆優(yōu)秀兒童劇優(yōu)秀劇目獎”及“江蘇第三屆文化藝術節(jié)特別獎”等榮譽。
楊曉蒙最愛進校園演出,因為可以和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有很多互動。每次演出結束,她都被孩子們追著圍堵,大老遠地喊著“班長班長”就沖過來。楊曉蒙覺得,這些就是她想演好夏小雨或者其他每一個角色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