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大學畢業,嘗試用手機拍“作品”
1987年出生的牛思源家住烏魯木齊市,小學前他跟著奶奶生活,伯伯叔叔都是專業攝影師,“家里有間神秘的‘小黑房子,從不讓我進去。”在他童年記憶中,攝影和“神奇”是同義詞。
高中畢業時,牛思源根本不明白自己喜歡什么,于是遵父母之命,到江西南昌一所大學讀了當時很熱門的電子信息工程。大學四年,他對所學專業提不起一點興趣。那時叔叔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專業影像公司,每個假期牛思源都在這里打工。叔叔的搭檔劉鵬不斷地給他講一些攝像攝影基礎知識,叔叔則不斷地告訴他攝影的表現形式,鼓勵他尋找各種感覺。不經意間,牛思源受到了良好的攝影教育。
2010年大學畢業后,他回到烏魯木齊,來到叔叔的攝影工作室幫忙,那時牛思源買了自己的第一臺單反相機,開始系統學習攝影技巧。2012年,牛思源在地處南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里拍紀錄片時,因為背著一臺專業攝像機和一個大三腳架,非常笨重,僅僅兩天,體力就有點跟不上了。后來愈發感到肩上的單反相機太沉了,可是又舍不得眼前的畫面,正糾結“視頻與照片不可兼得”時,突然想起口袋里的手機。沒想到1Phone的拍照效果很不錯,從此,隨時用手機記錄瞬間的精彩成了他的習慣。
事實上,他是國內第一批用手機拍“作品”的人。在網上,他結識了一批手機攝影高手,經常分享全國乃至世界頂級的手機攝影作品。踢球的維吾爾族少年、出租車上裝點的艾德萊斯鮮艷絲綢、煙熏火燎中吆喝的烤肉師傅……牛思源拍攝的照片,張張都充滿濃郁的新疆風情。時間不長,就引起了國內攝影圈的關注。
因為拍紀錄片,牛思源曾把全疆跑了兩圈半,發現家鄉是那樣的奇美:那拉提草原的羊群如天上的云朵,柯孜爾千佛洞的壁畫精美絕倫媲美敦煌,夢幻般的伊利河谷仿佛童話世界,塔里木盆地的原始胡楊林秋日金色美得令人震撼。“和田的沙棗汁太好喝了,阿圖什的酥油千層餅香得令人垂涎欲滴……越了解新疆我越熱愛新疆。”
2014年,牛思源和伙伴們拍攝的紀錄片《杰克卡特的生命》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后,先后獲得了“金熊貓獎”等多項全國大獎。在頒獎活動中,他結識了許多內地同行,發現大家對新疆還有不少誤解,“甚至還有沿海人認為我們這里都是騎馬、騎駱駝上學。”這讓小伙子頗感郁悶,“我想用鏡頭記錄一個真實的新疆,讓全國乃至世界的朋友喜歡她。”
回到烏魯木齊,牛思源花了小半年的時間,自編、自拍、自己寫解說詞、自己配音,拍了一部公益片《烏魯木齊我愛你》。從夏到冬,隨拍的素材一再篩選裁剪,5分19秒的短片在2015年1月1日終于完成。原生態的視角,原味的新疆腔調,道出了烏魯木齊人的粗獷與細膩。這部短片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現了邊城人的幸福生活。
元旦這天,他將片子發到微信朋友圈,立刻被刷屏。不久,騰訊視頻以《新疆,不要因為距離而誤解她》推出,至今點擊量已超過300萬。“這是我拍過的點擊量最高的紀錄片,片中80%的鏡頭是用手機拍的。”牛思源有點小得意。
奪得IPPA總冠軍的首個中國人
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特意邀請牛思源同其合作,拍攝紀錄片《馬坎和鷹》。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柯爾克孜族老人,全名叫馬坎·奧圖曼·白克,他是一位當地很有聲望的馴鷹人。當時,牛思源擔任導演并負責高速攝影。他了解到,由于這里金雕較多,經常捕食牧民家的羊,于是當地人有了捕殺它們的念頭。紀錄片的主人公馬坎告訴牧民,鷹是保護動物,捕殺是犯法的。
為全方位呈現老人與鷹的故事,牛思源的團隊一直跟隨了大半年。每去一次拍攝20多天,都會住在老人家里。牛思源在這里看到不少有趣的事:馬坎悉心照料著鷹。如果不用眼罩遮住鷹的眼睛,它的性情容易躁動從而攻擊別人。老人用特別好的牛皮親手縫制,做出的眼罩特別貼合鷹的頭部,鷹遮住眼睛但不會感到難受。鷹就生活在老人居住的安居富民房中,他還會用羊肉或者去抓一些野兔子、旱獺來喂它。
馬坎非常尊重鷹,當其需要去繁衍后代,或者是到了繁衍的年齡時,他就會把這只鷹放生。在放生的時候,老人會對著它傾訴一些不舍的話。一生中,會有不同的鷹與馬坎作伴,但每一次的結局都是這樣的。這樣的場景會讓人難受,但他會毫不猶豫地給鷹自由。馬坎認為,鷹并不是他的寵物,他們之間像朋友一樣是平等的。這也許就是人對自然的尊重。
這年12月的一個下午,牛思源一行來到新疆阿合奇的一處高寒山區,大地已被白雪覆蓋,但河流還沒有結冰。老人騎在馬上,左臂托舉著一只金雕來到水邊,看有沒有可以狩獵的野兔。當時牛思源正在拍攝眼前的冰雪風景,雖然戴著眼罩,敏感的蒼鷹一靠近牛思源這個“陌生人”立刻警覺起來,比較躁動,不停地扇動巨大的羽翼發出刺耳的尖叫聲。老人用手溫柔地撫摸著鷹的翅膀,并用聲音安撫它,那只強悍的金雕就像個聽話的孩子,立刻平靜了下來。
正當牛思源被這神奇的畫面所吸引時,老人滄桑的臉,嘴角輕輕上揚,露出微笑的一幕出現了,他迅速拿起iPhone按下快門。在牛思源眼里,馬坎是個威嚴的老人,話不多,氣場足,很有威信,說一句是一句,很少有笑容在臉上。但是,當老人和鷹互動的時候,嘴角上露出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微笑,牛思源看到后特別感動。他說:“這應該是一種鐵漢柔情的魅力。他表面上威嚴剛強,但內心是柔軟的,善良的,對鷹是有感情的,像對朋友、對孩子,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完美詮釋。”
2015年春天,《馬坎和鷹》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后,引起不小反響。就在這時,有朋友鼓動牛思源參加全球IPPA攝影大賽。原來,它是以iPhone手機拍出的照片設立的獎項,被稱為“手機攝影獎里的奧斯卡獎”。自2007年起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來自全世界139個國家的攝影師參加過比賽,但還沒有一個中國人拿過大獎。
盡管牛思源覺得自己還在攝影入門的階段,這個比賽離他很遙遠,但他還是決定,“要跟這個世界談談新疆”。在提交作品時,牛思源對IPPA的評委強調,“當鷹需要回到自然去繁衍的時候,老人不會把它留下來,會給鷹自由。這就是我們新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自然交流、人對自然尊重的表現。”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令牛思源做夢都沒想到的是,2016年7月7日,第9屆IPPA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公布,他這張用舊iPhone5s拍攝的照片——《老人與鷹》,一舉擊敗100多個國家的攝影高手,獲得IPPA2016年度總冠軍!這幅作品隨即登上美國《時代周刊》,驚艷世界。這是中國攝影師在這項國際大賽中拿到的第一塊“金牌”。
令人驚訝的是,除《老人與鷹》這張照片外,牛思源投稿的另一張照片《少年與馬》同時獲得了IPPA攝影大賽兒童類二等獎。
《少年與馬》同樣是牛思源在拍攝同名紀錄片時拍下的。紀錄片《少年與馬》講述了在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那仁和布克牧場,16歲蒙古族少年桑格吉拉和馬的真情故事。2014年,牛思源的團隊正式開-拍此紀錄片。此次獲獎的照片,黑白畫面上,少年伏在一匹奔跑的駿馬上若有所思,馬鬃隨風飛揚。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牛思源說,照片中的少年是桑格吉拉的朋友,當時正準備舉行一場賽馬比賽,孩子們都騎在馬背上等待著比賽。忽然,大風起兮云飛揚,馬鬃隨風飄蕩,氣勢雄壯。看到這一幕,牛思源情不自禁按下了快門。他說,他想用鏡頭記錄下不同民族的生活狀態。“在新疆,其實有很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素材,很少有人看到,但看見的人都會一心掛念著他們,這就是新疆的魅力。”
瞄準“奧斯卡”,讓全世界看到最美新疆
牛思源認為,iPhone攝影沒有什么條條框框的技巧說明,你用一顆怎樣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怎樣的。你擁有怎樣的生活,就會用怎樣的方式去拍攝,當你構建好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當你有了一顆善于觀察和發現的心,攝影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其實牛思源還有很多很牛的照片都存在電腦里,只是沒時間做后期處理。他計劃201 7年自己30歲時,在北京、上海及海外舉辦個人影展,并在歐美推廣自己拍攝的紀錄片。
獲得IPPA攝影大賽總冠軍后,有人邀牛思源去內地大都市發展,他不加思索就謝絕了:“我之所以能獲獎,很大程度是因為我拍的新疆故事得到了評委認可。站在新疆,就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影像資源。”
2016年12月上旬,當地政府部門以極優惠的條件,請他入駐烏魯木齊市文化產業創業園。牛思源下一步的目標是,拍出很牛的紀錄片,拿到奧斯卡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或戛納國際性視頻的比賽名次。通過鏡頭,讓全世界看到最美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