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威 陳積常
【摘 要】本文圍繞現階段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的現狀,剖析創新創業導向下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提出創新創業導向下的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實施要點是融入專業創業知識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發揮第二課堂組建學生創新團隊,結合創業思維完善課程考核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 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 教學體系 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創業形式,是傳統就業模式的有利補充,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進一步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創立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行業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以改善學生的就業形勢。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中,應使課堂聯系實際,突破傳統單一的知識結構的傳授模式,實現知識與創新創業相關聯,打造創業教育,更新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實現被動就業向主動創業的思維轉變。而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單一的一門課程能解決的,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因此,如何將傳統的知識性課堂與創新創業相聯系,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是創新創業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熱點問題,但相關數據顯示,高校的人才培養有效供給不足,有效供給是指人才的培養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在此情況下,供出現多余,求也出現求不到的現象。具體地說,一方面畢業生在市場上總體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兩頭難”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市場脫鉤,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重學科知識、輕知識創新,重現有崗位就業、輕創業。
人才培養模式的執行表現在課程的講授中,以專業理論課程為例,課程講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缺乏聯系實際,概念抽象,專業術語多并難理解,知識點與實踐操作相脫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拘泥于課本,教學過程單一化。以理論型課程的講授而言,教師授課更多注重專業知識點的傳授,缺乏聯系實際的案例驅動講解,缺乏本知識應用于本行業創業、創新成功案例的引導。學生畢業后追蹤調查反饋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理論課程單純為講授理論而講授理論,課程形式單一,概念抽象,術語多,知識點不聯系實際操作,知識點難于理解和掌握,學習難度較比大。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選取是授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之一,而對于目前的教材選用,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是較為偏重理論的研究型大學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選用純操作的應用系列教材。介于兩者之間通過理論知識點帶動實際操作的教材較少,或者通過實例引出理論支撐知識點的教材也比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導,教師授課拘泥于課程,導致純理論、純操作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兩種現象均不利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能力的開拓。
灌輸式的教學也是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種弊端,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收。教學互動、雙向反饋較少。學生沒有較好地參與教學過程中,是教學過程的被執行者,缺乏教學的參與性,自然無法主動利用知識去執行項目或者實例。因為是灌輸模式,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效果較差。難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更談不上利用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的擴展能力。
(二)缺乏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很多實踐教學是為了印證理論教學的正確性,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但設計的實踐教學環境忽略了知識點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實踐課堂脫離實際。比如金工實踐,老師指導學生去完成機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畢之后,缺乏對學生在專業應用上的教育,課程的開設并沒有讓學生了解課程學習在專業中的用途。即沒有根據專業的實際構建起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專業、課程、實踐可能在結構、內容上是分散的、獨立的,導致學生在本專業的應用技能的培養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創新性的考核機制。在傳統的考核機制中,體現出重理論、輕技能,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雖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時成績,但是平時成績基本上是以平時考核、平時作業為參考標準,體現不出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技能。其設計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學生加強平時的學習,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種模式下,往往是以考為考,以學為考作為學習的目的,體現不出學以致用的學習本質。
二、創新創業導向下的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應用型本科院校所開辦的專業應具有較強的實操性,主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自學能力較強的技能型人才。以課程教學作為技能傳授的載體,在課程的教學中植入創業思維。課程內容與創新創業思維相融合,是大學生以專業為背景進行創業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大綱的設計中,將創新創業思維與創新創業能力的訓練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中,使課程的教授過程不僅具有專業性,還突出創新創業的風向標。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為例,以創業教育為導向融入課程,在課程中加入調研活動,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實際利用的技能,使課程教學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和應用性。電子商務已是農村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途徑,而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的開設融入創新創業思維導向,讓學生在掌握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和前沿發展的相關知識,并完善學科的創業知識結構。在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下,高校要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專業應用技能過關,又懂專業經營、敢于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創業的專業人才。
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授課目標主要體現在知識能力的掌握上。在創新創業導向下,課程教學應在知識、能力、專業素養上進行培養。知識模塊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思維邏輯。為后續的自學能力提供理論支撐。能力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體現在學生的動手能力上,是動手能力培養的子項。素養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創新與創業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及風險分析意識等。改變現有狀態下的固化教學模式,必須從人才培養體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落腳點更體現在課堂的教學中。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教學思路,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思維的融合進行課程改革和探索,是培養創新創業有效途徑之一。
三、創新創業導向下的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改革實施要點
(一)融入專業創業知識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創新創業環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專業基礎的教育,二要抓好創新創業教育。抓好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抓好創新創業教育,首先應完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強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專業的實際應用過程,圍繞應用技能的運用和創新這個核心環節,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技能及專業創新教育的教學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創新創業的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分解,確定課程結構、課程模塊及課程內容,構建符合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課程的教學環境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被動式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成主動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傳播者過渡為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以啟發式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融入課程之中,注重專業知識的實習實踐,通過企業的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在專業技能得到夯實的同時,以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創業的探索。
構建與課程相關的校內校外實訓室,實訓室要以解決專業的創新與創業為中心,體現出實訓環境的創新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供相關的平臺。將課堂教學進行延伸,從課內到課外進行擴展。課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可以通過組織創新創業論壇等方式強化創新創業意識。積極探索課程與實際創新項目的融合,比如將每年“互聯網+”大賽與專業課程相融合,通過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互聯網+”融合,申請、調研及開發創作為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專業的創新創業思維。在創新性的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實際項目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此類教學中,多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表現在教學過程“不重經驗,重知識框架的應用;不重灌輸式的傳授,重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
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即老師以真實的工程項目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實戰環境,增加教學的沉浸感和課堂互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及創新精神。以項目驅動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較為有效的途徑,可以新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
(三)發揮第二課堂組建學生創新團隊。用好第二課堂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組建學生創新團隊,避免學生個人能力不足難于解決專業上的復雜性問題。引入創新團隊在專業創新性的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學生為例,一般可以在大學三年級組建相關專業的創新團隊,大一大二主要是培養學生專業基礎階段,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和專業創新思維,大三進入專業技能課的學習階段,學生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基礎,通過創建專業創新團隊,帶動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以南寧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為例,各專業已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展開深度合作,以中興通訊服務有限公司的真正項目或者子項目作為創新團隊的創新研究平臺,是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通過學生團隊對真實項目的學習開發,培養學生專業的創新性和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學生創新團隊的建設,不搞形式,不搞突擊,以堅持不懈、扎實推進的學習精神進行建設,使學生依賴團隊和項目,形成在專業的科技創新中具有可持性發展的學習模式。
(四)結合創業思維完善課程考核體系。應用型本科課程的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課程的考核應體現出應用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在專業應用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創新創業,更符合創新創業大環境下專業的教學特點。因此,課程的考核既要注重專業基礎知識,也要注重專業能力的應用。利用專業能力解決專業領域中新的難題,破解新問題,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錘定音的期末考試,而是依據專業知識基礎能力、專業技能應用能力、解決專業上新問題的能力及期末考核進行綜合評定。其中解決專業上新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之一,可以通過特定的教學或者考核方式將這種能力落地。比如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挑戰賽(簡稱“三創賽”),是培養電子商務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模式。據統計,參加該賽事的(下轉第55頁)(上接第32頁)學生項目中,專業領域中的創新創業應用課題已占參賽課題的絕大多數。再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為廣告設計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在專業創新創業能力上展示的平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的新思維。這種行之有效的競賽模式可以作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平臺,也可以作為創新創業模式下課程考核的有效參考。
總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特別是結合專業進行創新創業的教學更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為培養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創新、專業上創業提供能力的儲備。因此,建立一套在專業上創新創業的教學體系,是當前值得深思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鄧燕雯,陳秋華,吳聲怡.創業教育背景下“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5(5)
[2]金彥龍,李慶滿,楊皎平.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多元滲透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3]魯道邦,宋玉玲,高振海.項目驅動教學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
[4]吳新開,王海華.項目驅動的創新實驗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2)
【作者簡介】汪小威(1985— ),男,碩士,南寧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創新創業教育;陳積常(1982— ),男,碩士,南寧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創新創業教育。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