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
【摘 要】受傳統教學的影響,語文教學始終以理解課文內容為目標來組織教學。教學過程表現為以教師講解、分析語言,學生被動地聽講、討論語言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被過分拔高,嚴重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造成語文教學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現象。本文主要分析了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實踐;語言能力;提高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語言文字是人類適應生活、創造生活的重要工具。新大綱也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繼續學習,對于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可見,在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的今天,發展學生語言學習,對語文教學的基礎地位、對學生個體發展乃至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新大綱還指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內在條件的綜合,是影響活動效果的根本因素。能力同活動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課題組認為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習,教學過程應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最終實現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樣,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
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材料在哪里教材。學生不乏對話語言,而且這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強化,可他們始終缺乏的是規范的書面語言。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優質、規范、實用的獨白語言,是語言學習的首選。語言實踐活動在何種場合進行?課堂。只有課堂能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所必需的時間、空間,以及與個人語言學習相適應的指導和評價。在教學中,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包括聽力、朗讀、說話、寫作等訓練形式在內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教材語言并使之轉化為學生的語言,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質量,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來體現。傳統教學重分析講解,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扶得多,造成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的局面。教學難免會出現學生被動呼應教師的現象,且是個別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呼應教師。
成長的經歷告訴我們,學前兒童口頭語言的發展遠遠優于書面語言的發展。故事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它規范、實用、趣味性強,孩子對故事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他們愿意學,而且容易學好。故事正像一劑促進兒童口頭語言向規范化發展的良方。學前期兒童聽、說能力優于讀、寫能力是不爭的事實。在課堂上通過讓孩子聽故事、說故事等一系列聽說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了孩子讀寫能力的發展。
在聽、說故事的前提下,課題組老師加強朗讀指導,組織不同層面朗讀(理解地讀——積累地讀——運用地讀)訓練,使學生通讀、熟讀、有感情地讀課文,以朗讀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教材語言的印象,為積累、運用這些語言打好基礎。
自主學習不排斥合作。學生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是有差異的,各人的感悟也是不同的。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可以激發思維,增進感悟,從而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解、表達能力。
二、運用語言,重視積累
課題組注意到,學生是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在相信學生有理解能力的前提下,課堂教學中限制教師提問,要求教師把分析講解語言所耗的時間和精力轉投到積累、運用教材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學習教材中的語言的同時,我們要思考要讓學生學什么, 所學的應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薄弱環節;如何讓學生將課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即設計有效的“練習”,為學生在課本與實際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運用朗讀、背誦等方法積累語言,此外,結合學生學語言的實際,創設情景,組織話題,讓學生使用積累的語言進行“運用”(說話)。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指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建構話語,在建構話語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同化新的語言。教師給予學生明確的要求和指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激勵,提高學生的語言質量,把只能理解、不會運用的消極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積極語言,使學生的“語言倉庫”不斷擴容,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
三、關注差異,拓展延伸
學生語言學習的發展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心中應當有一把學生語言學習的標尺,即通過語言實踐活動,要讓每個學生的說話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和提升。在語言實踐活動中落實面向全體的原則,盡可能地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同時,特別要關注那些“弱勢學生”。在訓練要求上有彈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在練習過程中,嚴格把握好練習的基礎性,不能加劇兩極分化,也要充分考慮到讓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出挑”。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教材語言的同時,向課外延伸的時機也已成熟,讓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既補充了課堂語文教學語言學習的不足,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提前寫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四、促進感悟,培養創新
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要有創新,首先要抓好學生的朗讀,努力做到“充分自讀,促進感悟”。其次,培養學生聽話、說話的良好習慣及能力, 要訓練學生用規范的書面語言來說話,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大白話)來說明白己的意思。再次,不提倡“鸚鵡學舌”般的重復別人說過的話,鼓勵、引導學生說與別人說得不同的話。最后,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對每個孩子的語言風格的尊重,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用優質的教材語言替代原有的對話語言或大白話,提高語言質量,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語言風格。
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智慧。面對著可愛的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和求知欲,我們老師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因此在接受新的教學觀念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更新認識,全面領會,深刻把握。在改革的過程中會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需要有效的對應策略。但是,我堅信學生“在語文課上學語言”是正確的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是切實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只有這樣,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才會得到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