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基礎,對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生產規模、有發展前景、有助于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項目,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實施動態管理,鼓勵地方參照建立本級的振興目錄。對列入振興目錄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
鼓勵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傳承人申報并進入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形成合理梯隊,調動年輕一代從事傳統工藝的積極性。各地要通過多種方式為收徒授藝等傳統工藝傳習活動提供支持。引導返鄉下鄉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發展傳統工藝、文化創意等產業。
(三)將傳統工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重點。
依托相關高校、企業,組織傳統工藝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參加研修、研習和培訓,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后勁。組織優秀傳承人、工藝師及設計、管理人員,到傳統工藝項目所在地開展巡回講習,擴大傳承人群培訓面。倡導傳承人群主動學習,鼓勵同行與跨行切磋互鑒,提高技藝水平,提升再創造能力。
(四)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
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傳統工藝的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傳統工藝專業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人才。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傳承。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幫助傳統工藝傳承人群提升學歷教育水平。鼓勵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單位設立傳統工藝的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等,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工藝裝備的有機融合,提高材料處理水平,提高產品整體品質,為傳統工藝發展提供科研和技術支撐,并切實加強成果轉化。鼓勵出版有關傳統工藝的專著、譯著、圖冊等研究和實踐成果。
(五)提高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
強化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結合現代生活需求,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現代管理制度,建立質量控制標準和體系,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傳統工藝從業者在自己的作品或產品署名或使用手作標識,支持發展基于手工勞動、富有文化內涵的現代手工藝。鼓勵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合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注冊產品商標,保護商業秘密和創新成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培育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知名品牌,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設立工作站,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依托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培訓基地,推動傳統工藝品的生產、設計等和發展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工藝大賽、技能大賽,發現、扶持傳統工藝創意人才。
(六)拓寬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
鼓勵在傳統工藝集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自然和人文景區、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設立傳統工藝產品的展示展銷場所。集中展示、宣傳和推介具有區域和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推動傳統工藝與旅游市場的結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等相關節會上設立傳統工藝專區。舉辦多種傳統工藝博覽會和傳統工藝大展,為傳統工藝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臺。鼓勵商業網站與相關專業網站設立網絡銷售平臺,幫助推介傳統工藝產品。
(七)加強行業組織建設。
鼓勵地方成立傳統工藝行業或同業組織。行業或同業組織要制定產品質量行業標準,組織或支持開展面向本地區或本行業傳承人群的培訓和交流等活動,并提供信息發布、權益維護等服務。
(八)加強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
鼓勵各地對傳統工藝集中的鄉鎮、街道和村落實施整體性保護。結合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注意保護傳統工藝相關的文化空間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鼓勵研發綠色環保材料,改進有污染的工藝流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整合現有資源開展非商業性象牙雕刻技藝研究和傳承,引導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傳承以象牙等珍稀動植物資源為原材料的相關技藝。
(九)促進社會普及教育。
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支持各地將傳統工藝納入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和中小學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支持大中小學校組織開展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體驗和比賽,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鼓勵電視頻道、網絡媒體等推出豐富多彩的傳統工藝類節目。拍攝和譯制傳統工藝紀錄片、教學片和宣傳片,弘揚工匠精神,促進知識傳播、普及和技藝交流,方便大眾學習傳統工藝知識。鼓勵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或組織傳統工藝相關活動,充分發揮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積極開展面向社區的傳統工藝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各類活動,使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成為普及推廣傳統工藝的重要陣地,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增強傳統工藝的社會認同。
(十)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通過雙邊、多邊渠道,組織傳統工藝傳承人、企業和行業協會代表開展國際交流和研修培訓以及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合作,開拓視野,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