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稱《計劃》)制定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聽取了傳統工藝傳承人的意見,征求了各省、市文化行政、事業單位的建議,凝聚社會共識,使《計劃》內容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傳統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稱公約)明確規定保護工作既包括傳承,也包括振興,只有開展好傳承和振興等一系列工作,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妒逡巹澗V要》提出“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一方面是為更好地履行《公約》,保護文化多樣性;另一方面是為構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體系,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
總體來說,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發現和弘揚手工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并在全社會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
從文化的一般意義上看,傳統工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不論是造物的觀念、技術、技藝、制度,還是產品本身,都被打上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盡管近代以來發生技術革命的周期越來越短,新中國的工業化浪潮曾一度要完全改造傳統工藝,但自上世紀90年代之后,傳統工藝重新回歸到手藝人世世代代的出發點—家庭作坊或企業,重啟手工制作、自主生產、自主營銷的商業模式。盡管這種文化再生產模式還處于不斷優化過程中,但已經實實在在地發揮了這一古老的文化傳承體系作用。今天,透過手工制品,似乎“文明可掬”,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智慧、氣度和文雅神韻變得真實可感!
我國現階段發展還存在許多亟待糾正的社會風氣和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比如說各行各業中工匠精神缺失;優秀傳統文化在生產、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不足;青年人就業困難;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很不平衡;一些傳統街區和村落在現代化進程中失去了活力等。《計劃》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相協調的角度提出:振興傳統工藝在“培育工匠精神”“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等方面都具有現實意義。
《計劃》在制定“總體目標”時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目前商品生產領域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現在供給側,表現為生產供給不能靈活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一方面,隨著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傳統消費需求飽和,一些傳統產業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存量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各類消費需求的性價比、安全、質量等要求水漲船高,消費趨勢也愈發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方向發展,而有效供給卻難以跟上。傳統工藝行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供需失衡的矛盾,由于大量工藝品樣式陳舊,簡單仿古,實用性不夠,美觀度不高,個性化定制不多,柔性化生產尚未真正推廣,加上近年來受國際市場疲軟和國內禮品市場急劇萎縮的影響,傳統工藝各門類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產能過?!爆F象。
《計劃》制定的“總體目標”是要提升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提升行業管理能力,增強品牌戰略意識和文化服務意識,把傳統工藝引向健康發展之路。目標緊緊扣住傳統工藝的生產供給和文化服務兩大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發掘和提煉傳統文化元素,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通過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真正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振興傳統工藝,事關振興項目、人才培養、理論和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拓展、行業組織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國際交流等諸多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队媱潯诽岢隽耸蟆爸饕蝿铡保恳淮笕蝿斩及嗽S多有創見的工作抓手:比如第二大“主要任務”是“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可以吸收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進入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隊伍,以彌補目前傳承人隊伍平均年齡過大的問題,收徒授藝和傳習方式也可以多樣?!队媱潯纷⒁獾椒掂l人員在資金、眼界、管理、技術、傳播等方面具有優勢,希望他們依托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創業創新培訓基地,推動傳統工藝品的產品研發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與網絡銷售平臺無縫對接,在振興傳統工藝方面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
《計劃》從統籌協調、財稅支持、基礎建設、金融服務、社會參與五個方面作了明確規定,為《計劃》的實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要將這些措施一一落到實處,還需要各相關職能部門牽頭貫徹落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手工藝人高度自覺,人人各盡其責,各顯其能??傊?,人的創造力源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傳統工藝的生命力源自于不斷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