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璐
畫展、沙龍、手工、展會……文創園區如今正成為文藝青年的新玩場,是文化企業聚集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創發展的重要平臺。從廢舊廠房到動漫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影視基地、主題公園,文化地產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經歷了從文化產業開發區,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然后是城市文化創意街區,最終發展到城市文化和創意城市融合。
親手做一個真皮錢包送給所愛的人,有專門的老師教你如何剪裁、縫制;新家裝修,特別想要一盞與眾不同的吊燈,有獨立設計師會從選材到外觀都幫你把夢想復制出來;如果你是一名創客發燒友,有DIY的開源汽車零件讓你玩個夠……這些在深圳觀瀾湖藝工場都能實現。其中4 300平方米的“手藝工場”是國內面積最大、種類最全、裝備最完善的O2O手工體驗坊,提供木藝、皮藝、布藝、陶藝、玻璃、紙藝、金工、小手工、文玩等9類藝術的手工體驗。
藝工場引進了亞洲文創達人的產品以及時尚潮流藝術空間,比如香港本土原創家居品牌代表“住好啲G·O·D”內地旗艦店。而亞洲青年創作平臺APPORTFOLIO構建的集合了城市文化、街頭藝術、健身競技、創意工作坊的生活化平臺"URBAN CROXX",尤為引人注目。除此之外,藝工場還有與日本鐵皮玩具收藏達人北原照久、中國鐵皮玩具大咖陳國泰合力打造的鐵皮玩具館,生動記錄了文化及歷史印記的20世紀生活館,展示文創百態的POP- UP SPACE活動空間等。
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表示,“第一代文創園一般選址于郊區,最著名的阿便是北京的798藝術區;第二則以舊廠房改造為主,如1933老場坊、田子坊等;而觀瀾湖藝工場是集手工體驗、原創設計、博物展覽于一體的第三代文創園區。”
文創界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未來,文化產業園區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更多創意城鎮的出現與發展。不論觀點正確與否,文化產業園區的轉型一直在進行。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園區已超過2 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超過350家。中國文化產業園區聯盟秘書長、天津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合軍表示:“產業與金融的有機融合發展是園區3.0時代的主要特征。園區管理者與入園企業共同成長是3.0時代的發展趨勢。發揮文化創造力集聚與外溢效益,能有效解決園區的發展局限,拓展創新的渠道和途徑。”
2017年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呈現3大方向:第一,突破傳統模式,例如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在住宅和二房東模式外,打造第三種模式,由政府指導,輕資產運營,包括全產業鏈打造和增值服務;而北京“三山五園”作為一個整體,不斷挖掘文化資源。值得一提的是,更多園區重視原創產品和關聯產品以及相關產業鏈之間的互動發展,最終形成園區完整的產業鏈和企業創意生態環境;第二,由創意營造轉為情懷培植,更加關注園區內企業員工的內心實際需求,體現了園區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勢。以郎園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注重文化生態的涵養作用,它以“創意辦公+體驗式商業+藝展中心+設計型餐廳”為主要業態。同時,情懷培植還涉及到周邊的社區營造,如成都的東郊記憶、臺灣的華山1914等園區,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三,由國內集聚向國際協同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2014年,隨著國家對國際文化交流和貿易的重視,我國有更多的企業和園區探討在海外建立文創園區,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的平臺,如清大文產(北京)規劃設計院已率先在美國洛杉磯和波士頓創建了中美文化園區。
此外,許多國際合作承載區不斷涌現,促進不同文化創意園區良性互動。比如以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建設雙邊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合作園區,龍頭企業也可以到海外建設境外合作園區。有專家認為,構建“虛擬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集聚(園區)發展的高級形式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