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統戰工作對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協商制度和聯系廣大黨外人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統戰部門應當主動融入新媒體環境,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推進統一戰線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統戰;創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2016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6月底,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92.5%①。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新媒體用戶第一大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虛擬網絡空間。新媒體技術和手段帶來的改變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已成為推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動力因素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人們傳統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給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機遇。
一、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的概念及特點
百度百科上對新媒體是這樣定義的:新媒體是在新的信息網絡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一種媒體形態,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等,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③。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個性化突出等特點。但是從深層次來說,新媒體具有的最大特點就是他的消解特點——新媒體消解了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通信)之間的界限,消解了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界限等。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統戰是基于信息技術支撐,以統戰為內容的多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其享有信息主題內容寬泛,網民身份無界多元,傳播者與受眾者之間能隨時互動,受眾者既可以是統戰理論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統戰理論信息的傳播者等諸多特征,同時,虛擬網絡空間上信息傳播的開放性配合時間傳播上的即時性,使得黨的統戰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界限,極大的加快了統戰理論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
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機遇
(一)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工作面臨的困境
1、黨的網絡統戰宣傳思想工作面臨“雜音”干擾。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是無序的、多元的,網絡空間是流動的,打破了黨委、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信息壟斷的態勢?;ヂ摼W讓網民成為一個超越地域、民族和國家限制的全球性社會群體,網絡公民的愛國主義在虛擬網絡世界中不可避免的出現認同力量降低、減弱等情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雜音”,虛假甚至是惡意信息都會誤導公眾,影響黨外人士的認識和思想變化,給統戰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2、黨的網絡統戰宣傳思想工作面臨“極端”主義。新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可以以很低的技術成本和門檻在網上參與、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得各種極左或極右的思潮、輿論充斥網絡社會,在客觀上削弱了網民愛國主義的表達空間和表達力量。而且,網絡社會中大量的同質化內容更容易把愛國主義向極端主義,民粹主義、非理性愛國主義等方向歪曲甚至綁架愛國主義。
3、黨的網絡統戰宣傳思想工作缺少“法制”保護。我國1994年頒布并實施了《中國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其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先后相繼出臺了幾百項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但是現有的法律、法規仍適應不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信息的特殊性質,現有的法律和法規還難以解決網絡信息的虛假性和不可控性,還無法保證新媒體能在現代法制的框架下正常運行。
(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工作面臨的機遇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黨的統戰工作帶來了新機遇,為黨開展統戰工作提供了一種新形式、新機制、新渠道。
1、新媒體豐富了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形式和功能。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手段,它可以助推網絡社會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那它也可以成為宣傳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網絡統戰陣地。新媒體技術所具有的同步交流、現實虛擬等功能極大的拓展了統戰工作的輻射范圍,增強了統戰工作的吸引力,提升了統戰工作的感染力。統戰工作借助新媒體平臺,將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最新理論研究成果通過多媒體快速在黨外人士中鋪開宣傳,讓統戰工作形式顯得更加具體化、生動化和立體化,讓統戰工作者和黨外人士能即時交流,長期交流,而且針對性更強,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新媒體創新了黨的統戰部門的管理機制。各級黨的統戰部門利用新媒體平臺把眾多因工作、生活地點分散的統戰對象在網絡上連接起來,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即時性等特點,黨外人士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和各種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接收各種統戰信息,不但方便了黨的統戰工作,還豐富了統戰對象管理機制,切實增強了統戰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新媒體拓寬了黨外人士參政議政的新渠道。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拓寬了黨外人士參政、議政的渠道,黨外人士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政治監督、積極建言獻策,同時,各級黨委、政府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民情、民意,主動受理黨外人士反映的問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暢通了統戰工作渠道。
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網絡統戰工作的對策
2015年5月,習近平在首次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黨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網絡統戰工作逐漸成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
(一)培養新媒體環境下的統戰工作新理念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在一個問題上有團結,在另一個問題上就有斗爭,有批評”。1944年,毛澤東又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文章中提出:“統一戰線的原則有兩個:第一個是團結,第二個是批評、教育和改造”,從而全面確立了黨在開展統戰工作中要將團結和批評的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新媒體環境下,結合網絡統戰工作線上線下的實際,活學活用毛澤東提出的“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全面樹立“新媒體、大統戰”的觀念,充分認識新媒體在統戰工作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是黨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統戰工作新理念的關鍵。
首先,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新媒體環境下的統戰工作是網絡與現實全面結合的統戰工作,中國共產黨作為統戰信息的傳播者,黨外人士就是統戰信息的受眾者?,F在絕大部分黨外人士都是網民,都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都具有線上身份與線下身份兩個雙重身份。黨要在網絡空間中有效地開展統戰工作,就要全面關注處于網絡中的線上黨外人士,就要利用新媒體技術進入網絡空間和他們進行有機互動。
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表達和聚集之地,網絡統戰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就具有鮮明的價值特征,就決定了網絡統戰工作是在價值領域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建立一種政治共識。理性、秩序、穩定、法治和改革就是新媒體環境下統戰信息傳播者、受眾者可以達成共識的統一政治價值,也是網絡政治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二)建立信息技術培訓機制,提高統戰工作者運用新媒體能力
統戰工作網絡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做好這項工作就需要一支既熟悉統戰工作,又具有較高信息技術水平的人才隊伍。然而,目前統戰系統這方面人才卻是十分缺乏,部分統戰工作者不了解最新的信息技術發展,甚至不熟悉新媒體平臺,不懂得使用新媒體工具,這種現狀是與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統戰工作任務不相適應的。黨必須加強統戰工作者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將使用新媒體的素質教育培訓在統戰部門形成制度并長期堅持下來。
(三)加強硬件技術支持,提升新媒體管理水平
新媒體技術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黨的統戰部門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建設新媒體平臺,就要涉及用網絡信息技術管理、控制和引導網絡輿論信息,就必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新媒體平臺的順利運行。同時,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工作的特點,統戰部門還要建立最新的、精準的和全面的網絡輿情信息監測采集系統,自動尋找、檢測網絡輿論熱點,對那些違反法律、法規,危害社會穩定的網絡輿論信息及時進行過濾、隔離,避免意識形態領域的越境信息,全面提升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統戰工作的管理水平。
(四)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促進黨外人士參政議政能力
新媒體環境下,黨的統戰部門要主動適應信息化技術發展趨勢,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新媒體平臺,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APP等手段進一步拓展民主監督的渠道,提升新媒體平臺在意見反饋、思想交流、民主監督等方面的互動性服務水平④,確保黨外人士的監督信息能暢通無阻的反饋到黨委部門。同時,還要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黨的重大政策問題開展民意調查,隨時把握社會脈搏,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意見參考。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網絡統戰保駕護航
法律是秩序的最佳保障,網絡法律、法規制定的目的不是限制網絡的自由發展,而是要通過這些制度來規范網絡行為。加強新媒體互聯網立法、執法是維護網絡社會秩序穩定和法治管理的關鍵,讓網民在充分享受網絡自由、民主的同時還要自覺遵守網絡法律、法規,以保護那些網絡行為合法者能正當行使民主權益,為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統戰工作保駕護航。
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對新媒體的研究、應用是黨新時期下統一戰線工作深入推進的必由之路。必須在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中轉變理念,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統戰工作宣傳內容和宣傳形式的創新,更好的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統戰工作。
[注釋]
①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0/406323/
②用好新媒體服務機關黨的建設[EB/OL].http://www.sxjgdj.gov.cn/tszs/457183.shtml.
③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新媒體/6206.
④郜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統戰工作創新研究[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