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維之詩常以白描的寫作技巧,簡潔地表現景物的形貌或事件的過程。本文僅就“白描”來討論,王維之“白描”與其他詩詞大家有一定的區別,其主要特征表現在“典雅”“跳躍”“簡遠”三個方面。
【關鍵詞】王維詩歌 白描 典雅 跳躍 簡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30-02
王維詩畫雙絕,后人常以畫法對其詩進行分析,其中不乏以“白描”之法論詩者。但大多討論停留在“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等方面,并不能與其他詩人的白描技巧相區分。實際上,王維之“白描”有自己的特質,其主要特征表現在“典雅”“跳躍”“簡遠”三個方面。
一、典雅
詩詞中運用白描手法,往往容易在平易的同時造成淺俗。而王維在運用白描手法的同時,亦注重詞語的莊重典雅。
不妨從王維極負盛名的作品《使至塞上》說起,詩中寫道: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此詩基本全用白描。首聯勾勒出“單車”的簡單畫面,在簡單交代此行的目的“問邊”和詩人的行程“過居延”后,給讀者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在廣袤的邊塞,一輛馬車緩緩駛向遠方。進入頷聯,詩人以飛蓬和漢塞、大雁和藍天兩組對比,突出了邊塞的無垠和生命的渺小。頸聯中只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景物極其簡單,霍松林先生甚至認為此詩是由“點、線、面的巧妙配合,構成蒼莽遼闊的畫面”。這個說法未必全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畫面感受是建立在“白描”基礎上的。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于白描之時注意到了對“淺俗”的規避。首先,“問邊”乃國事,詩人在題材選擇上便突出了“莊重”的特點。其次,第二句中的“屬國”是“典屬國”的簡稱,這里代指使臣。王維采取了婉曲的方法稱呼自己,透出風雅。再次,詩中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之景十分壯闊,從描寫的內容考慮,它更拉開了與煙花世俗的距離。
再換一類題材,以《渭川田家》一詩為例: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此詩對田園風光進行白描,卻暗藏雅士情懷。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極富見地地指出:“真實似靖節,風骨個別,以終帶文士氣。”也就是說,王維在所寫景物的真實性上與陶淵明無二,但更有文人之雅意。原因何在?第一,此詩“真實似靖節”的原因是,它像陶詩一樣地采用了白描技巧,不渲染,不鋪陳,直接對田園景物進行描摹。第二,“終帶文士氣”,是由于王維在描摹景物時不過分表達自己的喜惡。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全用白描,但詩中時常寫到“久在樊籠里”(其一)、“相見無雜言”(其二)的憤世嫉俗,也有“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其四)的苦痛哀傷,更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其五)的歡騰熱鬧。這些情緒在王維的田園詩中是很難見到的。以這首《渭川田家》來說,王夫之評價其為:“前八句皆情語,非景語,總與建安以上合轍。”(《唐詩評選》)誠然,一二句寫出牲畜之忠誠,三四句寫出老人之關愛,五六句寫出豐收之喜悅,七八句寫出農人之友誼。此詩處處寫情卻又不犯一絲痕跡,將各種感情收斂在田園風光之中,這正是“樂而不淫”。最后兩句,詩人希望歸隱卻不能實現,也只是“悵然”而已。他吟誦“式微”之詩婉曲地表達心中的愿望,正是“哀而不傷”。總的來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分寸感便是張文蓀所說的“文士氣”,這也正體現出王維在白描中秉持第一個原則—— 典雅。
二、跳躍
詩歌允許意義跳躍,王維充分利用了這點。他在白描時,往往一句一景,空間跳躍性極強。實際上,相當一部分詩人在白描時更加偏好連續性描述,以唐詩來說,白居易的《賣炭翁》、李紳的《憫農》、孟郊的《游子吟》等都以白描見長,但在進行人物白描時都不喜歡跳躍,而是秉持“連續”的原則。甚至以寫景見長的孟浩然亦然,就拿他的白描代表作《過故人莊》來說,其所寫的內容便呈現出很強的連續性:故人邀我—來莊觀景—飲酒交談—約期再會。
而王維在白描時,更愿意從一個抽象概念出發,拉開事物的空間距離。如《渭川田家》圍繞“閑逸”二字,依次寫太陽、牛羊、野老、牧童、野雞、眠蠶、農夫。這些跳躍的景物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第九句只用‘閑逸二字一點,就把那些個別跡象貫穿起來了,組成一幅十分和諧而又具體、生動的完整畫面”。又如他的另一首代表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依次寫月下之松、石上之泉、林中之人、蓮間之舟,用袁行霈先生的話來說,詩人“選取四個最富有特征的片段,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畫出來”。如袁先生所說,這四個景象是“片段”,它們并不在一處,不具有連續性。但這些跳躍的“片段”又都圍繞著“山居”的地點和“秋暝”的時間展開,可謂“散中有聚”。另如《送梓州李使君》《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漢江臨眺》《過香積寺》《積雨輞川莊作》《終南山》等佳作都是如此,在全詩圍繞一個核心的基礎上,在景物描寫這方面呈現出很強的跳躍性。
值得注意的是,王維“跳躍”的白描技巧大多體現在空間上。在時間上,詩人倒并很少突出不同的層次,這一點要與另一些詩人詩作進行區分。如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同樣是寫景,同樣是白描,此詩更著力于時間的跳躍,從第一句“蒹葭楊柳”的春天到第二句“山雨欲來”的夏天,再到“蟬鳴黃葉”的秋天,轉瞬間就已經歷三個季節,又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亦用白描,語義淺顯。但時間從“君問歸期”的過去跳躍到“巴山夜雨”的當下,再跳躍到“共剪西窗燭”的未來,最后又跳回到“巴山夜雨”的當下。這兩個例子都是以時間跳躍為主的白描,與王維的“空間跳躍”有所不同。
至于“空間跳躍”為何成為王維白描技巧的一個特點,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解釋。從主觀上說,這源于身為畫家的王維善于觀察和擷取不同的畫面;從客觀上說,“跳躍”與“白描”本身所給的空間較大有關,“在最大程度地剔除了渲染的成分后,景物描寫有了更大的空間”。而高密度的景物描寫正是王維詩歌“空間跳躍”的基礎。
三、簡遠
王維的白描之作在文字上非常簡單,卻又善于以寥寥數語表示出悠遠的詩歌意蘊,這是王詩“簡遠”的一面。以《雜詩》為例: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此詩僅二十字,全用口語。鐘惺、譚元春之《唐詩歸》評其:“來日二字如面對語”,黃叔燦《唐詩箋注》評其:“俱口頭語,寫來真摯纏綿,不可思議”。黃氏所說的“真摯纏綿”的思鄉之情具體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第一,在意對方從故鄉而來,是一層思鄉;第二,關切故鄉之事,是一層思鄉;第三,念及窗上雕畫若綺,是一層思鄉,第四,欲知寒梅是否著花,是一層思鄉。如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中所說:“從微物關情……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另如《南垞》一詩: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這首詩亦用口語白描,卻于字面外透出無限興味。“北垞淼難即”五字雖明寫北垞之杳渺,卻暗寫作者眷眷反顧之貌;“隔浦望人家”五字雖明寫憑舟遠眺的詩人,卻暗寫在水一方的北垞居民;“遙遙不相識”五字雖明寫詩人感知,卻暗寫詩人仔細分辨之貌,進而體現出作者的向往之心。師長泰先生分析此詩道:“題為‘南垞,卻從對面落筆,寫北垞之渺遠,欹湖之浩淼。使人從虛實映照之中去想象南垞的優美景色。再如《欹湖》一詩: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此詩寫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言短味長。從“日暮”的時間可以想見二人相談甚歡,故分別亦晚;從“吹簫”的行為可以想見二人感情深摯,故奏樂相送;從“極浦”二字可以想見欹湖之水寬廣綿延,進而延長友人所乘小舟遠去的過程,尤有興味;而從“一回首”三字可以想見“回首”是瞬間發生的動作,友人之前并未回首。這說明二人于相聚時情誼深厚,于分離時卻又能心無掛礙,高士情懷可見一斑。在此基礎上,遠去時的“一回首”更加動人,余韻綿長。
在一些古體詩中,王維的語言風格更加樸拙簡單,卻同樣意蘊悠遠。如《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前面兩句通過描寫騎馬之人的行狀,暗示情況緊急。中間兩句解釋原因:原來是我軍前線將領的加急文書到了,有外敵入侵并將我軍要塞圍困。后兩句對前線環境做白描:關山飛雪,烽火不起。表面看去語言十分簡單,但這兩句詩可以引發讀者的許多聯想:第一,“關山”本就寒冷,而“飛雪”又將寒冷的程度推進了一層,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戰,自然相當艱苦;第二,戰爭中烽火的作用巨大,烽火竟然中斷,或因守軍死傷殆盡,或因設施遭到毀壞。而這些情況都體現出敵軍的強悍,戰爭的殘酷。正如章培恒先生認為:“《隴西行》在險急的軍情后面略一點景便戛然而止,把酷烈的酣戰場面一并隱去,全部付諸讀者的想象。”章先生在這里所說的“略一點景”“付諸想象”的說法,也正體現出王詩白描中“簡遠”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476
[2]張志岳.詩詞論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63:107
[3]焦健.“縮放”與“轉移”——論杜甫與王維詩中的空間變化[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2)
[4]師長泰.唐代文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0)
[5]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4
【作者簡介】焦 健(1980— ),男,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