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浩然
摘 要:聲樂教學是一門綜合性教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所差異,尤其是兒童時期,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聲樂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意教學方式與方法,以達到教學的理想目的。本文主要闡述了兒童聲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來引導兒童學習聲樂的興趣。
關鍵詞:聲樂教學;教學方式;組合;演唱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229-01
聲樂亦稱藝術歌唱,是指用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它是一門集語言、音樂、表演的綜合藝術。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兒童的藝術教育,兒童學習聲樂的人數逐年增加。但由于兒童的生理發育特點、文化知識水平、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與成人不同,因此針對兒童的聲樂教學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進而使得兒童能在快樂的環境下進行科學性的聲樂學習。鑒于此,本文依據多年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闡述了兒童聲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選擇教材與教學方式
1.學前幼兒正處于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一張小紙片,半截煙頭就可以讓他沉迷,兒童的智力發育,注意力培養,興趣發展都離不開這種“沉迷”。這個年齡的幼兒處于直觀視覺的思維狀態下,在教材的取材上,要注意直觀性,趣味性,如《兩只老虎》《小星星》等,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增加教材的難度。
在教學方式上要以啟發式的教學為主,如《小兔子乖乖》除了歌詞和旋律外,還要啟發幼兒了解小兔子的外觀特怔,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知道大灰狼是它的天敵,引導幼兒注意安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聲樂的學習,還要提高幼兒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
2.對于適齡上學的兒童,節奏感、音準好的一部分兒童已經能較好的完成聲樂作品,對于這部分兒童,可以參考他(她)們學校的音樂教材,補充別的聲樂作品,保證教材的數量性和質量,演唱的作品多了,自然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于節奏感不好,音準差的一部分兒童,在聲樂教學中要注意增加他(她)們視唱練耳以及節拍的訓練,選擇節奏感強,旋律簡單,比較容易掌握的聲樂作品,保證每首聲樂作品的準確性,慢慢增加難度,逐漸增加他(她)們對音樂的認知能力。
二、教學方式的組合
1.對于學前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可以采取大課為主(幾個人一組),小課(一對一輔導)為輔的教學方式,每個兒童在課上能演唱又能聆聽,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又不會感到疲勞。由于差異性,每個兒童的問題又不同,這部分問題可以在小課上解決,這樣組合的教學方式,適用年齡偏小的兒童。
2.對于適齡上學的兒童,注意力比較集中,可以采取小課為主(一對一輔導),大課(幾個人一組)為輔的教學方式,這樣組合對于年齡大一點的兒童來說,即可以多學知識,又能調動積極性。
三、演唱的身體姿勢及面部表情
演唱者的樂器是人的整體,因此內在發聲器官(呼吸、聲帶、喉形、管道)的擺位和狀態一定反映在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上。反之,外在的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一定會影響內在發聲器官的狀態。人身體的每一部分對歌唱都是有用的。雙腿及腳的支撐作用,雙臂及雙手的配合歌曲表現的各種姿勢。臀部、后腰、背部肌肉的適度收緊,有利于脊柱的直立以及整個形體的挺拔和前胸的開闊、自然挺起及放松。腹部也不應過分松弛,尤其是小腹應該收起以維持腹壓,支持橫膈膜和上腹部的肌肉對呼吸的保持和推動。整個身體在歌唱中應保持:身體自然站立,兩腿分開不超過肩寬,雙腳前后不超過一只腳的距離。雙眼平視看遠方,雙肩放松胸部開闊自然挺起。
1.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兒童容易出現“端肩膀”,也就是因為緊張,總是把雙肩提起來演唱,雙肩的緊張會引起呼吸部位上提變淺,這時候可以讓兒童像平時一樣走路的同時做擴胸運動并演唱歌曲,體會放松狀態下,雙肩打開、胸腔打開演唱是什么樣的感覺,這個方法還是很有效果的。
2.兒童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面部表情的示范就可以,對于口腔內的歌唱狀態,要求盡量形象化一些,比如讓兒童體會“打哈欠”的感覺,“啃蘋果”的感覺,結合演唱慢慢體會。
四、歌唱中的呼吸
歌唱呼吸雖然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基礎上的,但是它又與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不同之處。日常中的呼吸是自然而然的,歌唱中的呼吸要服從歌曲的需要,根據歌曲中音的強、弱、長、短、快、慢、高、低的不同,以及感情的變化而調整呼吸的深、淺以及支點的變化。近代聲樂普遍采用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它是一種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法。由于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肋骨同時并用,使胸腔全面擴大,氣息容量大;控制氣息的能力強;有明顯的呼吸支點,音域擴大,高、中、低三個音區音色協調、統一。
1.對兒童歌唱呼吸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結合歌曲階段性解決問題。
2.用“聞花”的方法來體會吸氣的感覺,上身完全放松,腰部向外擴張,胸部也有舒張感,體內空間增大使氣息很自然地倒流進去,最關鍵的是要體會氣息徐徐流入體內的感覺。
3.用“跳音”練習來體會氣息支持聲音的感覺。
五、歌詞與朗誦、閱讀相結合
1.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兒童在歌唱的狀態下先朗誦歌詞,后演唱,這樣可以使吐字清晰,增加演唱整體性。
2.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的確定性又使比較明確確定性的文學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想,從聽覺引起心緒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同樣,兒童演唱的歌曲中,歌詞的部分需要理解并記憶,增加了閱讀的能力,提高了文學修養。
六、演唱與臺風相協調
聲樂課堂中往往忽略臺風訓練。臺風的前提是思想文化修養、道德、性格和技藝水平,但臺風又不等于它的全部前提。技術問題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在形體課、舞蹈課、表演課中進行形體、動作的協調和正確表演方法的訓練。兒童同樣不能忽視臺風的訓練,有一部分兒童具有演員的潛質,在演唱中的表演恰到好處,還有一部分兒童不會表演,比較呆板,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戲曲程式化的表演,根據歌曲內容規定動作,練習的多了,才可以“胸有成竹”,表演由呆板到自然。
七、課堂小結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每個兒童掌握了一部分聲樂作品后可以上小結課,按年齡分組,每個兒童選擇兩首歌曲演唱,其中一首是大家相同的,另一首歌曲是不同的,每個兒童既是演員,又是觀眾,互相看一看相同的歌曲誰的綜合表現力更佳,不同的歌曲彰顯了個人能力,互相觀摩,取長補短,尤其有助于提高演唱和表演的綜合能力,增加自信心。
八、結語
總而言之,兒童聲樂教學是重要的聲樂基礎教學課程,擔負著為更好地培養聲樂人才打下堅實基礎的重任。所以在工作實際中,兒童聲樂教學應因材施教,提高兒童的音樂基本素養,注重個性的培養;同時相關聲樂工作者也要去探索、去研究,不斷地完善兒童聲樂教學,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兒童聲樂教學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朱虹輝.淺談兒童聲樂教學[J].音樂大觀,2014 (11).
[2]張鐵民.淺析兒童聲樂教學的特征[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5 (10).
[3]栗夢真.淺析科學性的兒童聲樂教學[J].北方音樂.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