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 蕭達 李珍 辛斌 青木 ●本報記者 高穎 崔杰通 ●柳直
南海的持續平靜25日被美軍一艘導彈驅逐艦打破,當天,這艘名為“杜威”號的軍艦擅自駛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被多方視為“挑戰中國主權主張”。中國國防部發言人25日批評美軍“炫耀武力,推動地區軍事化”的行為,并表示已派兩艘導彈護衛艦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并予以警告驅離。“杜威”號這次打的旗號還是“自由航行行動”,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特朗普上臺以來的第一次。美媒此前披露,特朗普政府已幾次攔阻軍方要到南海實施“自由航行行動”的計劃,因為在國際問題上需要中國幫忙,不愿因此觸怒中國。如何看待美軍這次行動?特朗普的中國政策要倒退回奧巴馬時代,還是美國鷹派按捺不住要露一下獠牙?在已經風平浪靜的南海興風作浪,除了讓自己尷尬,美軍還能得到什么?
中國提出嚴正交涉
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24日最先爆出消息稱,美國官員周三表示,美國國防部已派遣海軍巡航南海,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的首次此類行動,“旨在向中國發出信號,即美國意圖保持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暢通”。報道稱,此次巡航“在南海爭議島嶼之一美濟礁”附近進行,在軍事術語中被稱作“自由航行行動”。美國官員稱,導彈驅逐艦“杜威”號執行了此次巡航任務。
上一次美軍在南海進行類似巡航還是去年10月奧巴馬執政時期。對這一次的行動,五角大樓發言人戴維斯未予置評。他在一份聲明中稱,美方每天都在亞太海域展開行動,包括在南海;美方的行動符合國際法。他還表示,巡航并非針對任何國家或任何水域。日本《每日新聞》稱,美國在2016年度(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對22個國家和地區所主張的領海、領空實施了“自由航行行動”,對象包括中國、印度、越南、日本等。
多家國際媒體迅速跟進報道。《紐約時報》稍后稱,美軍軍艦進入了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的美濟礁的12海里內,報道聲稱,“這一行動顯示特朗普政府在與北京的往來中采取了一種新的強硬態度”,“可能會緩解美國盟國的擔憂,他們擔心,特朗普政府為尋求北京在遏制朝鮮核項目等問題上的合作,會不愿在南海對抗中國的領土主張。”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2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做出回應。他說,5月25日,美國“杜威”號導彈驅逐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軍“柳州”號導彈護衛艦、“瀘州”號導彈護衛艦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并予以警告驅離。他表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對于美軍方這種炫耀武力、推動地區軍事化,且極易引發海空意外事件的行徑,中國軍隊表示堅決反對并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強烈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停止采取損害中方主權和安全利益的挑釁行為,以免影響地區和平穩定和中美合作大局。
“中國譴責美軍艦在南海爭議島礁附近挑釁”,《悉尼先驅晨報》25日以此為題引述澳前國防情報官員杜邦的話稱,澳大利亞極不愿意參與飛越或駛入島礁12海里的“自由航行行動”,澳大利亞政府認為這將是挑釁行為,會讓中國不快。并且,這種行為只會帶來反面效果。印度《新聞與分析日報》也報道了中國官方的反應,強調“北京稱,美艦南海巡航破壞了南海協商”。
“杜威”號是伯克級驅逐艦的第55艘,屬于美國海軍當前最先進的FlightⅡA型。該艦長155.29米,寬20.4米,排水量9238噸,巡航速度為31節。據報道,該艦能夠承擔包括平時駐軍、制海權控制和戰力投射等廣泛的任務,能同時進行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并攜帶一系列用于支持海上作戰的進攻和防御性武器。
美軍艦突然在南海挑釁使許多國際媒體吃驚,因為南海局勢已持續平靜,美中關系也從特朗普上任最初的顛簸中展示出平順跡象。25日,《日經亞洲評論》還刊登了題為“中國與東盟朝著南海行為準則邁進一步”的報道。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稱,美軍剛進行的這次巡航可能加劇美中緊張。特朗普在2016年競選期間曾指責北京以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操縱有利于中國的匯率偷走美國的就業崗位,還指責北京在南海部分地區進行軍事化。去年12月,贏得總統大選后,特朗普打破常規接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電話。不過,美中領導人海湖莊園會晤之后,特朗普一直稱贊中國領導人,兩國關系回暖。
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者安德魯·希勒25日對英國《金融時報》稱,西太平洋的“航行自由”實在太重要,美國不可能被放棄,用來換取中國在其他問題上的合作承諾,哪怕這些問題與朝鮮核問題一樣重要。
特朗普的中國政策倒退?
“中美又回到爭端時代?”德國《焦點》周刊25日報道“杜威”號進入美濟礁鄰近海域時提出疑問。同日,德國全球新聞網也質疑“特朗普的中國政策又回到奧巴馬時代?”報道稱,特朗普上臺后三次拒絕美國海軍提出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動”,以換取北京合作應對朝鮮核問題。此次美軍艦的南海行動,可能與美國內政壓力有關,鷹派發力,特朗普的中國政策被“重新平衡”,“中美關系又將經受考驗,不過現在還遠沒有到達轉折點”。
《華爾街日報》25日披露稱,在五角大樓內部,官員們對實施“自由航行行動”的頻率以及應該在何種程度上對外公開相關信息進行了辯論。一些防務官員認為,這種巡航應該對外保密,不能讓中國政府難堪,但同時要向中國私下發出信號。另外一些人認為,美國應對此公開談論,向其盟友及中國表明意圖。還有一些美國官員認為,若美國開始將巡航變成例行任務,那么公眾和媒體的興趣就會減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4日的報道耐人尋味。報道稱,上周,中國與菲律賓舉行了第一次針對南海問題的直接會談,“分析人士認為,這將強化中國在該地區的地位”。報道還說,菲總統杜特爾特2016年6月上臺后,人們更關注的是與中國的合作而不是主權對抗。報道提出問題:中國是不是已經占了上風?
這種冷戰思維顯然不在意南海和平,關心的只是美國在南海的霸權。但這種思維在美國頗有市場,本月初,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夫特公開表示,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美國海軍執行“自由航行”行動的政策沒有改變。4月26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出席國會眾議院聽證會時聲稱,“我想我們很快就會做一些(巡航)”。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次的“自由航行行動”并不必然暗示美國的南海政策已經改變。報道引述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學者尤索夫的話稱,“遲早這里會進行‘自由航行行動。這意味著美國已經改變南海政策了嗎?不是。這只是奧巴馬政策的一種延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達巍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由航行行動”一般需要白宮同意,因此這不會是一個單純的軍方行動。在所謂“自由航行行動”這一問題上,特朗普在國內受到一定壓力,尤其是來自軍方的壓力,美國媒體也在盯著特朗普。從目前已知信息看,此次美方在“杜威”號上的做法與奧巴馬時期的既定做法基本相同。前一個階段美國軍方在評估其南海戰略,所以一直沒有執行類似行動。此次行動可能表明,美方內部評估已經完成。在南海問題上,特朗普政府的延續性還是比較強的。
攪局者的尷尬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湯姆·懷特25日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強調了美軍此時進行南海“自由航行”行動的一個背景:一周后,香格里拉對話將在新加坡拉開帷幕,美軍的最新行動可能讓一些國家感到“安慰”。
香格里拉對話被視為亞洲最大安全論壇,多國高級國防官員與會。新加坡《海峽時報》23日稱,“每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都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平臺,用以確定美國對亞洲的戰略承諾,推動其政策以強化美國的地區領導權,應對中國。這給美國在亞洲的朋友及伙伴提供了一個排隊支持的機會”。
過去兩年,南海問題被操作為香格里拉對話的爆點,今年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將與會并發表演講,此次美軍艦進行南海“自由航行行動”很可能與此有關,一方面可突出美方在南海的存在感,另一方面通過炒熱南海問題加強地區盟友對美國的支持力度。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學者休·懷特23日稱,今年的香格里拉對話不會輕松,無論對于美國還是它的盟友都是如此。到現在人們仍未搞明白馬蒂斯屆時將發表什么言論,也不清楚美國到底由什么官員來制定相關政策,“唯一看上去清晰的是奧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口號已經死亡”。
另一個被不少媒體忽視的事件是下周越南總理阮春福訪美,他將是特朗普上臺以來第一個訪問白宮的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美國之音”稱,“貿易和南海爭端料將是重要議題。”
美國鷹派在努力尋找插手南海的地區抓手,但隨著南海持續平靜,越來越難如意。據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25日報道,下周將訪澳的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表示,希望在中國以及南海問題上獲得澳大利亞的幫助。麥凱恩鼓動澳大利亞進行890億美元的軍艦升級計劃,聲稱“美澳政策的基本信條之一就是航行自由,打造我們的能力,就能確保這一信條獲得尊重”。澳大利亞《新聞報》稱,澳大利亞工黨向美國潑了冷水,工黨發言人黃英賢表示,“我們想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