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借著本月22日至26日主辦非洲開發銀行大會的機會,印度力推自己和日本共同參與的“亞非增長走廊”計劃。這個計劃還有個頗具價值觀色彩的名字——“自由走廊”。一些西方媒體和印度媒體還極力將這個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聯系起來,認為這是印日試圖平衡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因為后者也旨在連接歐亞和非洲。
“自由走廊”計劃透著“酸葡萄”心理
其實,早在去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東京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曾宣布“將推動從亞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印度財政部長賈特里最近訪問日本時,再度與日本討論雙方在“自由走廊”合作等相關議題。而這一次,印度和日本選擇在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結束后不久,大力在非洲國家中推薦自己“自由走廊”計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酸葡萄”的心理。
正如《印度經濟時報》的一篇文章所說,面對中國以“一帶一路”擴大沿線國家影響力,印度與日本決定合作推出一個多元化、從亞太到非洲的基建計劃,即所謂的“自由走廊”計劃,攜手在非洲、伊朗、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國家興建多個基礎建設項目,以平衡中國的區域影響力。
印度和日本的“自由走廊”計劃是在光喊口號嗎?看起來也不是,相關動作似乎并不少。比如:兩國決定合資在東非進行基礎建設和能力建構項目;日本也將參加印度在伊朗重要戰略港口查巴哈港的“開發港口經濟特區”計劃;在斯里蘭卡東部,印度與日本也將共同開發春可馬里港;同時,兩國還可能還會共同開發位于泰國與緬甸邊界的土瓦深海港。
在這次非洲開發銀行會議期間,印度與日本分別在場邊與非洲開發銀行會員國開會,商討在當地進行基礎建設和能力建構等聯合開發計劃,在加強印度、日本與非洲的接觸同時,也在攜手推動從亞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計劃。
這次大會的主辦地正是莫迪的故鄉,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府阿默達巴德市。看得出來,在莫迪上臺后,印度的“大國雄心”再一次被激發,但是支撐“大國雄心”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基礎。近幾年印度的確經濟發展較快,GDP增速在7%左右,2016年的經濟總量達到2.09萬億美元,約是中國的1/5,可印度本國在基礎設施方面非常欠缺,建設能力和制造業的水平也擺在那里。
印度把非洲視為“后院”并非玩笑
一直以來,非洲在印度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印度政府曾經非常重視非洲,甚至有人將非洲視為印度的“后院”。目前,印度的一些企業在非洲小有名 氣。在南非經濟中心約翰內斯堡市街頭,印度產的“塔塔”牌汽車隨處可見。除了政府專門制定的“非洲焦點”計劃外,印度本身也有許多傳統優勢。所以,印度把非洲視為自己“后院”不足為怪。
首先,從歷史角度看,印度重視利用印裔非洲人和印非與英聯邦的“親屬”關系。印度在非洲有280萬印度裔,主要居住在南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印度利用他們和同屬英聯邦的聯系,來深化同非洲的關系。
其次,印度在做對非工作時,經常強調地緣毗鄰和“民主”紐帶。印度洋是聯系印度和非洲的“印度后 院”,印度向來重視參與非洲的維和行動,印度海軍的影響力在非洲也非常大,許多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海軍都與印度有軍事合作關系。
再次,印度重視發揮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特長,以及利用比較成熟的私營企業,降低國家進軍非洲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印度日前正式啟動泛非洲電子網絡連接計劃。計劃通過衛星和光纖,把印度和非洲大陸53個國家連接起來。
但即便有這么多理由和措施,非洲顯然并不是“印度的非洲”。有媒體認為,印日倡議的建設從亞太地區到非洲的“自由走廊”不應把地緣政治因素加入進來,形成了一種并非健康的競爭。
筆者認為,印度的大國雄心與當前自身的實力相比,顯得有些脫節。印日如果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當做對手看待,更非明智之舉。就筆者與印度各界人士交流,那些不主張“一帶一路”延伸至印度的人,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認為“中國對于印度敏感問題未作特殊考慮”,不僅“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之一中巴經濟走廊涉及領土爭議,活躍在印度東北地區的一些武裝反對派也是印度很大的安全顧慮,在這些地區與中國合作自然是困難重重。
不過,印度也有不少中國問題專家和學者主張,“一帶一路”可延伸到印度,“中印要對話,不要猜疑”。印度官方對“一帶一路”采取漠視的態度,不過是“大國心態”作祟,并不能解決歷史遺留邊界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顧慮”。印度需要解放思想,要改變思維和心態,通過對話、聯通和交流,來去掉對中國的心理恐懼。猜疑只會讓中印關系更糟糕。▲
(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所所長、同濟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