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帥 王博涵 金文 韓潔 曹龍智 譚璐
摘 要:于2014年春季對濟南南部山區的5個水庫的底棲動物特征進行了調查,共采集到底棲動物6目14種,以雙翅目為主,雙翅目的種類和密度均為最高。底棲動物可劃分為刮食者、濾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4種功能攝食類群,代表性類群為收集者,收集者種類和密度均高于其他類群。水庫中出現的耐污染物種較多,說明水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關鍵詞:濟南;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
研究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特征一直以來是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熱點問題,通過分析其在水體中的密度、多樣性、耐污種、敏感種及功能攝食類群都能很好地判斷出水體的好壞[1-2]。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這一概念是由Cummins等人提出來的,按照底棲動物的食性,將底棲動物分為五種功能攝食類群:刮食者、撕食者、濾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3-4]。研究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5]。
目前國內針對濟南南部山區水庫中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的報道不多,因此,本研究于2014年春季濟南南部山區的水庫進行了野外研究,分析水庫中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的特征,為濟南南部山區水庫底棲動物的檢測和調查提供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水庫點位設置
濟南南部山區共采集五個水庫,分別為八達嶺水庫、黃巢水庫、錦繡川水庫、東阿水庫和釣魚臺水庫(見圖1)。
1.2 底棲動物樣品采集
在每個水庫岸邊采樣點的100 m范圍內,底棲動物樣品用索伯網(網口尺寸為30 cm×30 cm)和鐵锨采集,用鑷子將底棲動物樣品與雜質分開,將底棲動物樣品放入100 mL樣品瓶中,用75%酒精固定保存,在解剖鏡和顯微鏡下對底棲動物分類并計數,依據相關資料進行底棲動物的樣品鑒定[6]。圖1 南部山區水庫采樣點分布
1.3 數據統計分析
底棲動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攝食類群特征柱狀圖用Excel 2003生成,采樣圖在ArcMap上完成。
2 結果
2.1 水庫中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特征
濟南南部山區五個水庫中共鑒定出底棲動物6目14種,以節肢動物門為主,主要以雙翅目為主,雙翅目物種數為7種,基眼目和蜻蜓目各2種,蜉蝣目、真瓣鰓目和顫蚓目各1種。雙翅目密度最高,其密度占總密度的87.48%,蜉蝣目密度占總密度的9.46%,顫蚓目密度占總密度的161%,蜻蜓目密度占總密度的0.89%,基眼目密度占總密度的0.37%,真瓣鰓目密度占總密度的0.19%(圖2)。
2.2 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特征
根據Barbour等人[3-5]對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的分類方法,將南部山區水庫中共發現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劃分為4類,分別為刮食者、濾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刮食者主要以黏附性的螺類為主,收集者主要以雙翅目的搖蚊幼蟲為主,捕食者主要以蜻蜓目的蜻蜓幼蟲為主,濾食者主要以水絲蚓為主。各攝食類群物種角度來看:收集者物種種類最多為7種,捕食者為4種,刮食者2種,濾食者1種。從各攝食類群密度角度來看:收集者密度最高,其密度占總物種密度的8750%,捕食者密度占總密度的10.54%,濾食者密度占總密度的1.16%,刮食者密度占總密度的0.36%。
圖3 濟南南部山區水庫底棲動物功能攝食類群種類和密度比較
3 討論
對濟南南部山區水庫中底棲動物的調查得出,鑒定出底棲動物6目14種,雙翅目種類和密度較高,雙翅目均以搖蚊幼蟲為主,搖蚊幼蟲是典型的耐污染種類,說明南部山區水庫受到了一定的污染。5個水庫中出現刮食者、濾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4類動物功能攝食類群,收集者種類密度最高,收集者以雙翅目的搖蚊幼蟲為主,且搖蚊幼蟲密度較高。八達嶺水庫和釣魚臺水庫出現搖蚊幼蟲相比其他三個水庫密度較少,耐污種克拉伯水絲蚓僅在錦繡川水庫出現。下一步要進一步系統的調查南部山區水庫底棲動物群落特征。
參考文獻:
[1]
殷旭旺,李慶南,朱美樺,等.渭河豐、枯水期底棲動物群落特征及綜合健康評價[J].生態學報, 2015,35(14):4784-4796
[2] 殷旭旺,徐宗學,高欣,等. 渭河流域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 應用生態學報,2013,24(1):218-226
[3] Bode R W, Novak M A, Abele L E . Quality assurance work plan for biology stream monitoring in New York state . NY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lbany, NY, 2002
[4] Barbour M T, Gerritsen J, SnyderB D,Stribling JB . Rapid bioassment protocols for use in streams and wadeable rivers : periphyton ,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fish (second edition).Washington, DC : U . S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Water, 1999
[5] Cummins KW.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ream ecosystems[J]. BioScience , 1974, 24:631 -641
[6] 王楨瑞. 中國動物志—軟體動物門—雙殼綱[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收稿日期: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