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驥 王云山 李文龍 胡光源 李育東
唇(Hemibarbu labeo)地方名為重重或重唇,屬于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鮈亞科、屬的一種。唇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及其支流、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是黑龍江名優土著魚類[1]。唇營養價值較高,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2]。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唇在黑龍江流域的漁獲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隨著近些年環境的破壞及過渡捕撈等,資源量銳減[3]。目前隨著人們對唇的喜愛增加,市場價格也隨之逐年升高。
1 唇的生物學特性
唇體較長,稍側扁,腹部圓。吻長,鈍而圓。眼大,側上位,眼間寬闊。前眶骨、下眶骨、前鰓蓋骨邊緣具一排黏液腔。口下位,呈馬蹄形,唇厚,下唇發達,兩側葉寬厚,具皺褶,唇后溝中斷,間距甚窄,中央有1三角形的小突起。頜須1對,略小于眼徑,后伸達眼前緣下方。下咽骨粗壯,主行末端呈鉤狀,外側纖細。鰓耙發達,鱗小,側線鱗完全。
背鰭具有一粗壯而光滑的硬棘,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腹鰭起點位背鰭起點稍后。臀鰭起點距尾鰭基較距腹鰭起點為近。肛門緊靠臀鰭起點。鰾較大,二室,后室末端尖細,為前室2.5倍。腸粗短。腹膜銀灰色。背部、體側為灰褐色,腹部白色。鱗片邊緣黑色,鰭為灰白色。幼魚體側有黑色斑點。唇喜棲息流水與低溫水域,多分布江河及大型胡泊。4年性成熟,懷卵量10萬粒左右,產卵期在6至7月份。產卵于流水砂礫底質處。唇為典型的底棲動物。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為主,有時也食小型魚類。
2 唇苗種培育的試驗條件
2.1 試驗用魚苗來源
6月上旬在撫遠經人工繁殖所得水花5萬尾。
2.2 試驗時間及地點
2013年6月將撫遠經人工繁殖的唇水花5萬尾運送至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增殖保護站佳木斯樺川鱘魚中試基地。
2.3 試驗場地
把水花放養在面積在2 000 m2的池塘,水深為0.6 m,有進排水。
3 唇苗種培育的方法
3.1 唇魚苗培育
2013年6月將5萬尾魚苗放養在育苗池塘,塘水溫18 ℃。肥水下塘后,每天全池塘潑灑豆漿2次,時間分別為7:00和19:00。每天用黃豆重量為5 kg。定期查看池塘中生物餌料的數量,并根據天氣、水質等因素隨時調整每天黃豆的用量。一個月后魚苗生長到3 cm以上,開始馴化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4次配合飼料,每次投喂30 min。配合飼料選用蛋白含量在38%以上的鯉魚幼魚專用飼料,完全能夠滿足唇幼魚的生長需要。初期馴化要把配合飼料粉碎。
3.2 唇苗種培育
唇苗種池水深為1.5 m, 1齡魚苗種放養密度75 000尾/hm2。苗種在放入苗種池要經過消毒處理,用3%的鹽水浸泡3 min。1齡苗種的體質不耐低氧因此不宜采用混養模式,具體養殖密度要根據池塘的水深、水質,苗種的大小體質決定。苗種入池后,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30 min,投喂量為苗種重的5%左右。
4 日常管理
4.1 巡塘
每天早晚定時巡塘2次,觀察唇的攝食及游泳狀況。注意觀察池塘的水質狀況,池塘水色以黃綠色為好,定期加入新水,保證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當溶氧低于1 mg/L時就會出現缺氧死魚。因此唇在養殖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水質的清新和科學的放養密度,合理架設增氧機,保證溶氧在3 mg/L以上。巡塘過程中如發現死魚要及時打撈并查找原因,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減少損失。
4.2 魚病防治
唇在養殖過程中魚病防治非常重要,應以預防為主,唇在池塘養殖過程中腸炎危害最大,因此必須保證投喂飼料的新鮮衛生,并定期拌入大蒜素等藥物預防腸炎發生。除此之外,對水體的消毒也很重要,由于唇對氯制劑比較敏感,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大面積傷亡,因此選擇用生石灰、碘制劑等藥物等進行日常的預防消毒。
4.3 越冬管理
黑龍江佳木斯屬于高寒地區,高寒地區飼養唇由于生長時間短當年達不到上市規格,因此需要對苗種進行越冬管理。由于唇個體小身體弱,操作上一定要細心,保證苗種的成活率。為了保證唇越冬的成活率,把苗種放入溫室大棚中,一共4個水泥池,每個面積40 m2,水深1.2 m。每個水泥池配有進排水系統,微流水保證水質的清新,溶解氧在6 mg/L以上。保溫大棚采用太陽光及鍋爐供暖相結合,池水溫度在6 ℃以下。次年4月越冬結束,成活率達到90%。
5 總結與分析
5.1 切忌混養
唇水花培育過程中,切不要同其他魚類混合養殖。由于唇屬于小型魚類,在與其他魚類混養時無法攝食到充足的餌料,會直接導致唇的生長速度,從而導致養殖效益的下降。
5.2 保證優質水質
唇魚苗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溶解氧的要求,一但發生浮頭缺氧狀況時,傷亡會非常大。因此在培育唇苗種及成魚時一定要注意水體中的溶氧含量,及時加注新水,保證水質清新。
5.3 魚病防治
唇對藥物有很強的敏感性,因此在用藥防病和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做好用藥前的試驗,防止用藥不當導致大批唇藥物中毒傷亡。
參考文獻:
[1]
王楓.唇的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11(12):32-33
[2] 李文龍.高寒地區唇苗種池塘培育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5(08):31-32
[3] 韓驥.黑龍江施氏鱘繁殖群體現狀調查[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01):144-148
(收稿日期: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