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平
【摘 要】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體現了“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2016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課程標準》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應面向全體培智學校學生,使學生都能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擴大生活經驗范圍;教學內容以生活為核心組織,倡導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應將自身的學科特點與智障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知語言、豐富體驗、有效參與,發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生活語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內容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25-02
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體現了“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實驗方案”把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的語文稱之為生活語文。2016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課程標準》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應面向全體培智學校學生,使學生都能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語文素養,要引導學生擴大生活經驗范圍,豐富語言積累,豐富形象思維,逐步發展抽象思維;教學內容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倡導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應將自身的學科特點與智障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知語言、豐富體驗、有效參與,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情境化、個性化的語言學習體驗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能動發展。在學中用、用中學,使語文教學具有生活化內容,還培智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
一、教師要善于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培智學校以往的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脫離學生生活,因此我們需將語文教學回歸到生活,生活化的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把智障兒童生活中急需的知識增添到教學中來,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表達生活,激發學習的欲望。
1. 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服務智障兒童的生活
近幾年我校(此處指“河北省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下文同)招生的弱智兒童智障程度越來越重,人教版語文課本已不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智障兒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獨立生存于社會,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掌握吃、穿、住、行、社交等幾個方面的基本常識和技能,能夠做到自我照顧、自我管理,會正確使用社區。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筆者根據智障兒童的年齡特征和生活需要,安排低年級學生選用自我照顧、自我管理方面的課文,如《洗臉》《我的家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生字,同時認識家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中年級學生則加入安全健康方面的課文,如《放學路上》《年夜飯》,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交通、飲食安全教育;高年級學生加重娛樂休閑、社交技能、工作常識儲備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如《購物》《上醫院》,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學會傾聽,聽懂日常用語,能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表達自己的需要,能進行社會交往,使智障兒童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
2. 將生活信息、常識注入語文課堂,服務智障兒童生活
我們生活的環境隨時都在變化,智障兒童面臨的挑戰也隨之變大。因此我們的語文課程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學習內容,教師要不斷收集身邊變化的生活環境信息,在語文課堂中呈現給學生。如我市新火車站(保定東站、保定西站)開始使用,為我們出行提供方便;手機中微信功能的使用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滴滴快車的推出方便了市民生活;我市無線信號在公共場所(醫院、公園)的開放使用等。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知識,教給學生吸收身邊新知識的方法。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從報紙和電視中傳來值得反思的信息,如:2013年4月20日發生的地震、2013年3月我市xx小學六年級學生發生的交通事故等負面消息,這些現象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我校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及時消息,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知道如何正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困難,從而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
二、教師善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讓智障學生在日常生活化的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在自然真實或者比較自然真實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語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 正確運用生活場景,在現實中學習生活
比如,一年級新生經常出現進錯廁所的現象。在具體教學時,筆者先在班里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廁所的不同標志,然后帶著學生來到廁所,讓學生先看圖標,門上有穿著裙子人像的是女廁所,門上是穿褲子人像的是男廁所。有的廁所門口只有漢字,就讓學生看廁所牌子上的字,重點認識“男”“女”,以后上廁所時即便碰到不同的圖標,只要認識男、女,就可以避免走錯廁所。
2. 合理創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學習生活
在生活中挖掘教學所需的素材,増進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高年級學生都有跟家長到銀行存錢或使用ATM機取錢的經歷,但一般都是家長來操作一切,學生只起到陪同的作用,沒有親身體驗每一步操作過程。因此,在教學校本課程時,筆者扮演銀行工作人員,學生扮演儲戶,讓學生帶著準備好的錢到銀行存錢,讓學生親自體驗進入銀行取號、填存單、到窗口辦理業務這個過程,這是高年級學生步入社會的必經之路,這種情境設計貼近生活,因此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并體驗到學習語文能給自己生活帶來很大幫助,想親自在實際生活中一展身手,把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3. 運用媒體創設情境,用輔助方法學習生活
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學習。在教學《精彩的馬戲》時,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較低,課本上的描述學生很難理解,因此筆者用多媒體播放猴子爬桿、熊踩木球、山羊走鋼絲的精彩場面。笨重的黑熊踩在木球上,小心翼翼地移動木球,牽動著學生的心弦,害怕黑熊摔下來。這種精彩的場面、緊張的氛圍深深吸引著孩子們,他們置身其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樂于去學習和運用語文。
三、學生動手動腦,在生活中學習使用語文
智障學生實際動手訓練可以啟迪他們的求知欲,補償智力缺陷。教師要有意識地把知識和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有機結合。例如教學《借條》一課后,每次活動課課前,筆者都讓學生輪流去找體育老師借器材,并事先與體育教師協商好,學生必須按正確格式書寫借條,寫清所接物品名稱、數量才能借給他,否則需要修改,直到寫對為止。在真實生活中使用借條,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實踐基地。
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學習語文
讓學生在濃郁的生活氣息中、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可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為他們將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真實的生活感知聯系起來,讓學生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中去體驗、去感悟。例如,學習《購物》一課,筆者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一次購物活動,購物活動前我們進行了知識儲備的學習:學習了超市物品的區域劃分,在找不到自己需要購買的物品時,如何尋求導購員的幫助,為每名學生提出購買任務,以及必要的社會交往用語。學生來到超市后非常興奮,拿著自己的購買任務清單穿梭在超市中。xx學習能力較強,可以順利找到目標任務,xx同學在超市中徘徊,不知道所購物品在哪里,幾經轉折后,走向導購員尋求幫助,再選物品、看價格、放入購物車、結賬,一系列任務完成了,最終買到了所需物品。通過在超市購物活動的參與體驗,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還學會了存包、識別物品價格、在超市購物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項,把語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際生活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體現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便于他們將來更好、更快地融入主流社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J].現代特殊教育,2007,(3).
[2] 于文.生活語文和生活數學的豐富內涵[J].現代特殊教育,2007,(6).
[3] 王業錦.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延伸[J].語文學刊,2008,(6).
[4] 霍麗艷.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生活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09).
(編輯:趙 悅 實習編輯:葉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