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華+++丁雅
【摘 要】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讓英語學習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我國小學英語教育正處于普及、摸索階段,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英語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要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詞匯變“活”,運用直觀化的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材變“活”,根據時代的步伐更新觀念,去粗取精;讓教具變“活”,綜合運用實物、圖片、投影儀等多種教具;讓教法變“活”,進行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真正做到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英語教學;詞匯;教材;教具;教法;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27-02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英語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趨勢。而教育改革的推進又讓英語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英語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英語教學的任務主要是:通過看、聽、說、玩、唱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獲得英語的感性知識,打下良好的語音基礎。學習一定量的詞匯,接觸一定量的日常交際用語,從而具有以聽說能力為主的初步交際能力,同時在英語學習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由于英語是一門新興學科,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大部分學生都處于“一頭霧水”的狀態。還因為課時的限制,教師往往只能進行單向式教學,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只能變成機械的接收者。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詞匯變“活”
詞匯教學是小學英語學習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的詞匯基礎,學生的聽力得不到發展,英語學習的效率也會大大降低。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對詞匯的記憶主要靠死記硬背,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往往讓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之情。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詞匯不僅是重點,更是難點。詞匯學習的基礎便是26個英語字母,漢語拼音和字母的學習交錯在一起時往往讓學生不知所措。此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消除他們的學習障礙尤為重要。比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英文縮寫:TV,WC,KFC……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就在我們的身邊,不再對英語學習產生抗拒感。雖然小學是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更應該嚴格要求學生,不僅要求學生能掌握正確的發音,還要正確書寫26個字母,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在教授新詞時,教師應該注意音、形、意的結合,對于容易混淆的單詞重點拿出來進行比較并反復操練,還可以列出以前學過的類似的單詞,讓學生多讀、多聽、多寫,做到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并用,這樣單詞才能記得更加牢固。
如果只是將一個單詞直接放到黑板上,學生不能更直觀地去感受這個單詞,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時直觀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把實物、圖片或動作與英語單詞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這兩者的直接聯系,提高單詞的形象性,易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保持記憶的長久性。例如,在教學school things單元的 book,ruler,pen,pencil,pencil-case,schoolbag等學習用品時,可以直接借用學生課桌上已有的材料,用 This is a…的句型進行介紹。由于是日常用品,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將單詞都介紹完畢后,教師還可以問what is this?讓學生在思考和練習中進行鞏固,學生在熟悉、直觀的教學環境中更容易將物品與單詞對號入座。直觀教學手段除了出示實物、圖片,還可以是使用簡筆畫、借助教師的表情、手勢、動作等多種形式。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更樂于接受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一味機械地重復看似有效,實則不僅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之情,還對單詞無法進行長時間的記憶存儲。首先,游戲能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其次,游戲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討論的興趣。例如,在進行新詞教學時,可設置猜謎游戲,課前準備好單詞圖片,請兩個學生上臺,一個學生扮演或描述單詞特征,另一個學生猜單詞。而在單詞鞏固階段,又可設置“touch and guess”游戲,教師可將一些單詞的實物放于講臺下,一個學生拿實物,另一個學生蒙住眼睛摸實物,然后猜一猜到底是什么,在猜測時可以用到“Is this a…?”這樣的游戲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給學生自主運用語言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二、讓教材變“活”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照搬教材,而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去“用”教材。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地灌輸教材上的知識,而是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去探究,以創新的精神去引導,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并樂于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呢?我們對教材的定義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也就是對我們所要教授、了解的知識作基本的文字化的規定,但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發展中的人,都會隨著環境、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將教材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而應該跟隨著時代的步伐更新我們的眼光,汲取教材中有利因素,及時摒棄改善不夠合理的地方,從而達到完善教材、促進教學的目的。
如在教授三年級“Body”一文時,在課前教師就創編好了身體搖滾這首歌的動作,首先自己伴隨著音樂跳一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來教授新詞,然后指自己身體的部位讓學生說單詞,并對反應最快的學生給予獎勵,這時教材就變“活”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材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的,使用好、活用好教材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讓教具變“活”
教具,即輔助教學的工具。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要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教室里,試想一下,如果學生每天面對的都是一成不變的黑板、粉筆,縱然能學到知識,但氣氛是不是就沒那么活躍?老師的講解是不是就有點呆板?學生的積極性是不是也沒那么高?以往的教學拘泥于黑板粉筆,但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教具發生了質的飛躍,幾乎每間教室都有電腦、投影儀、錄音機等,有的已經安裝了教學軟件,那么教師是不是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呢?答案是肯定的。環境的刺激與變化往往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注意力能夠更集中,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年齡特征使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更有好奇心。
如在學習三年級“Clothes”一文時,首先教授的是單詞。為了讓學生對這些衣物單詞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筆者準備了衣物單詞的實物及圖片,當拿出連衣裙時,幾乎所有的女生都喊著:“好漂亮!”這時就可趁勢說:“那你們想知道連衣裙用英語怎么說嗎?”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學習“put on”這一短語時,筆者就利用了投影儀和教學資料,播放了小老虎從起床到出門的動畫,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播放第二遍的時候再著重強調這一短語,學生一邊看一邊聽,學習效率也有所提高。
教具“活”了,環境“活”了,學生自然而然也變“活”了。
四、讓教法變“活”
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主要依靠的是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握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不僅僅指的是教師的教法,還包括學生的學法以及教與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善于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因材施教,不能機械地閱讀,也不能一味地寫單詞,這樣學生學起來也枯燥無味。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每次上課提問,只有小部分學生舉手發言,這就說明他們沒真正融入進來,那為什么一看動畫或做動作大家又都很活躍呢?這是因為小學生更樂于參加活潑、豐富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多開展如競賽、游戲類的活動,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性、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比如,在學習新單詞后可以讓學生比一比誰記得的單詞最多,在學習完某個故事后讓學生上臺表演等。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讓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盡量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在課堂上還可采用分層教學法,即抓“兩頭”促“中間”,這是筆者根據本學期學生的情況所采取的一種教學方式。現在各個班兩極分化現象特別嚴重,班里的學困生太多,如果還是按照原有的節奏走,那么無疑他們只能跟著拖,學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自然沒了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也不會有所提高,因此他們就成了教師課堂上關注的焦點。每次上課,筆者都會把他們全部安排在教室的前兩排坐,這樣便于課上重點關注、課后重點輔導。還應經常點他們回答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由于都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他們的自信心大大增強,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同時也會提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留給他們思考、提高的空間。因為周圍坐的都是能力相當的同學,他們不會因對方比自己強太多而產生自卑感,并且能在互相學習中產生競爭意識。筆者還會經常對他們進行表揚、鼓勵,保護他們每一點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被承認的需要,在基礎打牢的同時慢慢進步,成績自然而然提高了。
讓學生“活”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知識“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曉東.小學英語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劉瑩.小學英語典型課實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