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
【摘 要】古詩文教學由于形式體例、語言習慣和作品歷史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因此在鑒賞古詩文的學習中,學生感覺到難度很大。本文從古詩文教學困境出發,探討信息技術與古詩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古詩文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意境 音樂 美詞 詩情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32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古詩詞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 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 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古詩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成為必然。
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積淀了我國悠久的文化蘊涵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所以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現在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貧乏,對古詩文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遙遠,很難領會古詩文本身的含義和韻味,不愿學習古詩文。因而古詩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以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創設古詩的意境,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古詩文情結,促進學生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美,較直觀的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以及語言美。
一、創設情境、領悟意境、激趣引情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詩文要求學生能抓住意象,領悟意境。意境是詩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觀現實的高度統一,是一種獨特美妙的藝術境界。如果只憑空想象,是很牽強的,也是很枯燥、無味的,而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古詩文教學過程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直觀而深刻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可以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例如王維《塞上》里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紅樓夢》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即使背誦下來,也很難體會其美感。但如果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廣闊無垠的大漠中,一縷孤煙直直的升起,一條寬廣的大河映照著夕陽,空曠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煙與大河,使人倍感孤獨。情景歷歷眼前,即使合上書一想,也會像是見了這景似的。
二、音樂誦讀、形聲兼備、整合詩意
古詩文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運用多媒體教學,恰當運用音樂,音韻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配以畫面,能夠較快地使學生進入古詩文的意境,化抽象為具體,將無聲無色的文字變為聲像并茂的音像,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整合詩意,鑒賞古詩文的能力。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較長,但生僻字并不多,學生基本能讀懂,根據注釋也可釋義,但要做到見微知著,尚有難度,而運用多媒體后,悠揚的古箏曲一出來,夕陽簫鼓、花蕊布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干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就給我們灑下了滿地靜謐的月光與思念與追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學生聽著配樂詩朗誦,伴隨著音樂,靜靜地坐在那里,穿越時空,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江樓上獨憑欄,聽鐘鼓聲傳,裊裊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斕,一江春水緩緩流,四野悄無人,唯有淡淡細來薄霧和輕煙……
三、品詞析句、語言優美、感悟真情
古詩文語言精煉含蓄,極具蘊藉,情景交融,以情動人。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義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從而把握字里行間的點點情絲,使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
例如《紅樓夢》里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寒塘渡鶴影”里的“渡”字充分展示了湘云的從容自若,瀟灑不矯,湘云的俠氣、大度,自云為“是真名士自風流”的形象栩栩如生。湘云的體態亦有“鶴勢螂形”的形容。中秋深夜,已有寒霜,明朗的月光下,冰涼的池塘里嘎然有聲,水面飛起一只白鶴,月光在蕩起的圈圈漣漪里閃爍,鶴影漸漸消失于遠處——詩意盎然,富有情趣。簡略的五言,一個“渡”字,便概括出生動的景致及純情,仿佛一幅絕妙的圖畫,通過多媒體,躍然于眼前—而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一個“葬”字,寫出了頹廢、消沉的味道明媚的中秋月色,似乎幽暗無光,冷漠凄清,不免使人聯想到黛玉的《葬花吟》,黛玉身世凄零,觸景傷情,寄人籬下、自感處在“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境地,“他年葬己知是誰?”“冷月葬花魂”,這樣的句子只能出自黛玉之口。
古詩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是通過多媒體進入課堂。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豐富的思維和想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與不同的情感與審美趣味,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個性化的學習原則,為學生學會鑒賞詩詞,能夠自主學習、自主鑒賞提供了幫助,可見多媒體技術介入古詩文教學,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顯著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這對于拓展文言文教學的內涵和空間,強化并優化文言文教學的手段,其作用和意義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