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徐延維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4-000-02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等方法,以全民健身為分析背景,對科技城綿陽市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綿陽市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律保障體系,政府投入呈增長態勢,群眾社區體育指導員人數和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量逐年增加,但仍存在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失衡的情況較為嚴重,區域和城鄉體育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均,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體育志愿者服務隊伍不健全等問題。
關鍵詞城市體育公共服務需求供給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指由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主體、體育設施、服務方式和制度等有機整體結合的總稱[1]。在構建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社區群眾對場地設施資源、體育鍛煉指導等方面的的需求與供給矛盾被認為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在國家先后頒布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決策的下發與實施,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需問題有了更深層的研究意義。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是新時期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研究領域,也是一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發展過程。在現有研究成果中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問題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更深入的調查與討論。
一、對科技城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問題的分析
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是指以城市社區為基本單位,依托城市社區內的公共體育鍛煉的基礎配套設施、運動場地,將城市社區和社區群眾作為體育公共服務的對象,采取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社區居委會組織便民服務等形式的供給形式和主要內容,以滿足社區群眾休閑娛樂、閑暇體育鍛煉的需求、提高社區群眾業余時間體育鍛煉的的滿意度為目標。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需主體的雙方主要是由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私營企業供給與社區民眾的需求構成的。重視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多重參與,拓寬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需結合的有效途徑,盡力保障社區群眾體育鍛煉的需求,是全面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根源所在。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綿陽市社區群眾閑暇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參與度有了大幅提高,廣場舞、健身房、大眾體育運動項目以及競賽的普及程度也有了明顯的的進步。但與國內一線城市相比,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尤為突出。
從表1可以看出,綿陽市社區體育服務供給與民眾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活動旺盛需求與薄弱的體育公共服務的場地資源和緊缺的體育公共服務物質基礎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還處在初期階段,要建立和完善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還需要在場地資源、活動經費、體育指導服務等方面不斷加強和提高。
二、新時期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發展路徑
經調查統計發現,當前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資源相對比較匱乏,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分布不均、供給方式單一,更重要的是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缺乏相關部門出臺相關管理機制制度做為保障。為了確保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功能,建議政府供給從構建理念、產品結構、供給方式和供給評估等方面進行,同時要重點建設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將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配套功能進行完善,合理布局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組成元素和優良的配套設施,充分發揮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和潛在價值,提高綿陽科技城社區體育服務的管理績效。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最重要的就是貼近社區群眾生活,實實在在的為群眾體育活動提供服務,其最根本的功能是為社區群眾提供“公共性”和“便利性”的體育公共服務。因此,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要將社區群眾做為服務的對象,也是最終的受益者和核心評價主體[2]。構建完善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運行機制,需要城市社區居民的參與,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率以及問題的反饋都是是衡量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是否完善、有效和合理的硬性標準。然而,相比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目前,綿陽市社區體育服務供給還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如何將綿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資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積極構建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績效評估機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的功能和作用、引導社區居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實現城市社區居民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的調研統計工作和效果反饋,不僅能夠保障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同時也符合新時期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因此,不斷拓寬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區域,加強城市社區群眾參與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溝通、協調,政府、高校與廣大社區群眾的關系,加快多元化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進程,進而引導和發展社會體育組織的力量,在保證居民合法權益的同時讓社區群眾參與到體育公共服務中,促進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需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和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三、建議
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將城市周邊高校體育資源引入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著力建設高校與政府合作的體育服務供給模式,高校體育教師帶領體育志愿者進社區鍛煉指導;考慮將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納入城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品牌社區等。城市體育主管部門聯合各社區組織多樣化的體育鍛煉活動,健身類競賽,帶動全民健身的體育參與氛圍,促進群眾在鍛煉的同時進行交流。建立社區為單位的信息反饋機制,定期整理社區群眾在參與社區體育鍛煉反映出的新問題、新需求,集中向相關部門進行反饋并及時受理。
參考文獻:
[1]邱宗忠,周濤,趙敬華,等.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動力機制構建要素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1.32(5):54-56.
[2]樊炳有.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及實踐路徑選擇探討[J].體育與科學.2014.30(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