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琴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4-000-01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從社會學、經濟學的視閾下闡述了體育鍛煉與農村和諧社會發展的關系及內在聯系。建立農村體育人力資源合理的管理機構和體系,有利于提高農村體育人口,有效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發展及經濟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體育鍛煉 農村社會 和諧發展
一、體育鍛煉促進村民健康生活方式
國家體育總局提出,要加大對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建設好群眾健身場地,方便群眾就近參加體育活動。推進農村各類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站(點)的建設,培養和建立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農村體育骨干隊伍,發揮其對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帶動和指導作用。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組織開展體育下鄉活動,堅持與生產勞動和文化活動相結合,組織開展具有地方特色、農民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體育健身和競賽活動,并形成制度。做到組織到位、骨干到位、活動到位,引導更多的農民群眾投身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切實發揮體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1]。所以,體育鍛煉有效促進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加農村體育人口,從而有效推進體育的社會化。結合《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主導思想,開展具有廣泛的群眾及社會基礎的農民體育項目,比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根據鄉俗部分鄉鎮有舉行舞龍舞獅及旱船的比賽活動,為參加比賽取得好成績,村委會部分領導在農村時間就會帶領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增強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同時也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和集體精神。在這一活動的帶領下,圍繞著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以鄉村節慶體育活動的方式對農民的行為和生活發揮著距大的作用,更是促使了部分群眾在閑暇時間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增強了對體育健身功能的了解和認識,有效的促進了人們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發展。
二、體育鍛煉促進村民文明行為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余暇時間也相對增多,此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普及和建造,使得農民健身的條件大大提高,但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對科學健身和合理運用器材有點迷惑,所以,開發農村體育人力資源和培養農村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員很有必要。在農村體育健身指導員的科學指導和農村體育組織或體育社團的帶領下,鄉村節慶體育活動積極有效開展,不僅提高了農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農民智力水平的發展,更有效地促進了農民文明行為的產生。而農村精神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目標,養成積極向上、科學文明的體育生活方式是鄉村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們知道,業余時間如果利用不好,比如用打麻將甚至用賭博等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消磨時間,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家庭的不和諧,也會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但在國家和社會對“三農”重視的前提下,尤其增加對農民體育人才的培養的基礎上,對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下,大大促進了農民體育活動的發展。在調查中發現,現在農民在余暇時間多為“打籃球”“散步”“武術”等體育活動,大大減少了農民“打麻將”“賭博”等不良習慣,有力促進村民的精神文明行為,排解社會不良習性,提升社會良好風氣,有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三、體育鍛煉促進村民與社會和諧發展
眾所周知,農村體育活動的主要特征是健身性和娛樂性,它不同于現代競技比賽,注重的是比賽的過程而不是比賽的結果,農村體育比賽或集體活動多是為了歡聚或慶祝豐收或祭天等而舉行的活動,但這個活動不僅大大促進了人與人的交際,而且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但對每次類似活動的組織或訓練需要有經驗的體育人來完成,所以,對體育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而農村社會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體育教育一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相對短缺,因此,農民的體育文化和對體育功能的認識相對較弱,故此,結合國家對農村體育的大力扶持,各鄉鎮政府組織對農村體育人才的培訓和對農村體育組織的建立、運行就顯得非常迫切,農民經過體育知識等系列的培訓之后,不但增加了對體育健身的認識,提高了健身行為,也對鄉村體育活動的組織有了積極的促進,而鄉村體育活動使得村民在運動中進行積極交流、溝通,在活動中團結、互助,消除隔閡和誤解,激發鄉村活力。所以,鄉村節慶體育活動不但能增加村民彼此間的交往、改善鄰里關系,還能促進村民相互團結和諧,增強活力凝聚力及抵御風險的能力,培養村民的歸屬感和對家鄉及鄉親們的認同感,另外,農民在接受體育教育和培訓的剩余勞動力轉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可以增加對農村自然體育資源產品需求的同時擴大體育與文化產品的商品性需求,就能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通過擴大自然體育資源產品的生產實現增收。
參考文獻:
[1] 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06-03/20/content_231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