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靜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4-000-01
摘 要 通過調查統計對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開展啦啦操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啦啦操課程的建設提出策略。學校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對啦啦操的宣傳,增加啦啦操在校園中的影響力,更好地開展啦啦操課程。
關鍵詞 四川師范大學 公共體育課 啦啦操;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啦啦操課程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并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了解。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研究的內容和目的,查閱了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CNKI),并在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多種途徑,科學的歸納和加工整理,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結合對體育教育專家進行意見咨詢后反復修改發放問卷。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對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生開設啦啦操課程的現狀調查分析
1.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生對啦啦操運動認識的調查分析
據調查統計,啦啦操課程修滿結束后,大部分學生對啦啦操的只是了解還不夠深入,在公共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啦啦操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啦啦操運動,提高啦啦操的認識程度,加強學生的喜好。
2.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生對啦啦操的興趣及喜愛程度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公共課啦啦操學生的喜愛程度,學校公共體育課是否有必要開展開啦啦操調查結果來進行分析。啦啦操課在公共課中還是比較受歡迎,但是對啦啦操了解度不高。
啦啦操運動已經得到足夠的肯定,在學生的心目中還是相對要好接受的一項運動,但學生對啦啦操的認識程度還不夠,在公共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大對啦啦操的認識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宣傳調動學生對啦啦操的更大熱情,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機會。
3.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生愿意選擇啦啦操課程鍛煉的因素調查分析
學生選擇參與啦啦操課程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散發激情,展示自我,通過啦啦操運動來散發激情;在音樂和舞動中抒發情感,展示自我;在團隊合作中加強人際關系的交流,達到放松的心理狀態,使大學生活既豐富又充實。
(二)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開設啦啦操課程設計
1.啦啦操課程目標
著名課程論專家廖哲勛指出:“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課程價值判斷的基本尺度是堅持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統一。課程設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是現代課程應有的最大價值[1]”。掌握基本技能之上,通過啦啦操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和道德品質。在參與過程中享受啦啦操運動帶來的樂趣,通過交往合作、探究和創新去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2.啦啦操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從實踐中來,也是實踐的指南針,能夠指引正確的實踐方向。實踐課掌握啦啦操運動的基本技術、基本的表現力和節奏感,讓學生具備啦啦操初步的健身和表演能力。
(2)講解與示范相結合
講解與示范是所有操類課普遍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也適用于啦啦操課程教學。
(3)強化音樂練習
音樂是啦啦操的靈魂,在啦啦操中起著烘托氣氛、激發靈感和想象力的作用。在領悟音樂旋律和節拍的情況下自己進行動作的練習。
(4)合作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加強團隊建設
老師的合作是推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的發展要求高等院校注重培
養具有較高合作素質的人才。合作能力是個人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2]。
3.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啦啦操課程學生成績的綜合評價
期末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只有教師從全方面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3]。
三、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通過調查,公體課開設啦啦課程具有很強的學生基礎,教師對開設啦啦操課程也有很高的期望。公體課開設啦啦操課程滿足學生全方面發展的需要。在滿足教學教學目標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多方面的教學方法。
2.在滿足公共體育課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大學生身心規律的基礎上選擇舞蹈啦啦操。在采取適宜的評價方式前提下,采取多方位的評價方法,全方面的看待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目前四川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開設啦啦操課程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開展比賽,加大宣傳措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建議
1.在公共體育課啦啦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提高對啦啦操的認識程度。迎合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對啦啦操運動的愛好和參與需求,創造開設啦啦操課程的有利條件,創造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2.在四川師范大學建立啦啦操協會,制定合理的競賽制度,開展并不斷擴大競賽規模,創辦高質量的啦啦操賽事,建立完善的競賽體系。建立啦啦操運動等級制度,一方面能增加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啦啦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走向社會增加自信和資歷,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 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3:273
[2] 陳紅梅,王海雁.關于體育合作學習模式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112-114
[3] 林萍,崔英敏.健美操課程學生體育成績綜合評價的實驗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7(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