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秀++黃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初中語文教學要想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就必然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促進教學的全面革新。
【關鍵詞】發展個性 基礎教育 注重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32
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學科目,不僅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有較強的培養作用,而且對學生的綜合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開始注重學生的經驗和個性化發展,初中語文如果還像過去一樣保守,片面關注學生的知識教學和語言學習,勢必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要使初中語文教學適應新課程的發展趨勢,真正改革教學觀念和措施,以新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適應新課程的改革趨勢,符合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要求,真正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負責。
一、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發展學生的個性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價值,但整體的全面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初中語文教學就只關注一般發展,而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全面發展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拓展,興趣得到培養,特長得到發揮,這才是真正的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因此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一)在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長處
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要在教學中善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意識,自覺發展自身的優勢,實現有個性的、獨特的發展。例如,有的學生擅長朗讀,普通話標準并且感情豐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表現自己的長處,并在課下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使學生培養其自己的愛好和特點。或者,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組織課外語文興趣小組,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參與不同的語文小組,如:寫作組、閱讀組、討論組、表演組、朗誦組等等,以多種多樣的小組形式,是每個學生都在語文學習的天地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特色所在,繼而引導學生在與小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風格,有意識促進自身個性的發展。
(二)創新教學形式,開展個別化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有效培養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還需要語文教師創新教學形式,通過個別化的教學,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獲得個性的發展。初中階段,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但是以往應試教育只以大班教學為主,班級授課制的單一教學組織形式導致學生的興趣得不到發展,難以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個別化教學組織形式,針對學生的個體需要進行針對性輔導,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引導。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分層教學,為不同特點的學生設計層次化語文教學過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
二、重視語文課程的基礎教育,加強課程的社會化、生活化和實踐性
新課程改革并不是完全對以往教學的否定,而是遵循“先立后破”的改革方針,逐步改革課程內容和結構,使課程的教學更加適應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基礎教育,以往的基礎教育主要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這里的基礎教育,是關注課程的社會化和生活化、實踐性,通過基礎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不再滿足于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提高。這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一)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的實際聯系,使語文課程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經驗世界
要想使初中語文教學符合實際生活經驗,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就必須對課程內容和教材進行再創造,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課程和教材的單純傳遞者和講授者,而是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創造者,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對學生深入了解觀察的基礎上重新整合教材和課程標準,加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內容,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自覺掌握知識,獲得發展。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設計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自覺發言說出最喜歡的春天的景物和原因,這個問題充分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起來,學生在討論中對春天有了整體的知覺和情感,再進入教材的學習就會更自然。
(二)增強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實踐,提升綜合能力素養
語文教學并不是脫離學生實踐經驗的理論教學,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和經驗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語言的魅力與情感的美好,在實踐活動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審美情感,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主動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情境化的實際應用中,獲得實踐和審美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組織學生作文寫作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或者社會實踐,參與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使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實際互動中,相互學習和激發,得到鍛煉和發展。
三、注重人文性,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作為完整意義上的人的發展,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收器,也不是教師可以隨意捏造的泥人,而是獨立于教師意志之外的個體,需要獲得自身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獨特價值觀和人生觀。相應的,初中語文教學,就要加強教學過程和內容的人文性,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培養更加健全的個體。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教育價值,促進學科教學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結合
語文教學中,主要以閱讀教學為主線,初中語文教材的編選本身就是本著科學性和人文性融合的價值導向進行的。教師要在備課的過程中,自覺挖掘教材內在的人文教育價值,把知識的傳授和人文培養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教授《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的時候,我們不僅是學習戲劇的結構和形式,也不能僅僅關注莎士比亞語言的魅力,還要對喜劇中人物的價值觀進行評判,對戲劇的思想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人物性格和語言進行討論,啟發學生思考這部戲劇中蘊含的價值觀,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在無形中使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二)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體諒的德育模式,使學生的人文意識得到培養
體諒模式是英國教育心理學家麥克費爾提出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導向,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情景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的互換中使學生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和立場進行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富于同情心的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語文教學要始終緊跟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及時關注學生的發展新狀況和新要求,不斷調整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以新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的持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