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功
摘要:客觀的講,高考本身并沒有問題,它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但中國現(xiàn)行的高考是有問題的,而且如果不改革,會越來越有問題。高考的問題,高考的罪惡是直接導致了比金剛石還硬千百倍的應試教育。
關鍵詞:高考;建議
近年來,我們的教育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其他層面的如異地高考,部分取消加分,外語一年兩考等無關痛癢的跟高考“公平”有關的微調(diào)(改與不改有什么區(qū)別?),我不想談,在這里我只談談課改。
可以不無夸張的說,現(xiàn)在所有層面的課改以及以課改為目標的創(chuàng)新,都是應試教育的變種,最終都會掉入應試教育的“黑洞”中去,無一例外。所謂的“優(yōu)秀”“創(chuàng)新”“骨干”“學科帶頭人””xxx模式”等等,剔除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績幌子,剩下的僅僅是對應試教育的規(guī)律(教材的,命題的,考試的等)的把握和夸張的作秀而已。
為什么呢?因為稍微背離應試“樊籬”的一切課改和創(chuàng)新,都會被我們的領導,老師,尤其是家長,甚至是學生扼殺在萌芽中,搖籃里,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現(xiàn)行教育的一切荒謬和罪惡,直接根源于應試,但最終都歸咎于高考,所以,
高考不取消,教改名存實亡。
高考不死,教育不活。
但,取消高考豈不更荒謬,更罪惡,這可能嗎?
記得曾看過一期節(jié)目,我們的一位專家曾信誓旦旦地反問:“你說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不好,誰能告訴我還有比這更好的高考制度嗎?”這句話當時確實問倒了在場的所有人。但仔細想想,這句話本身就是思想僵化的樣板,是維護教育既得利益的經(jīng)典語錄。
教育已經(jīng)進入了死胡同,越來越多的精英家庭選擇了離開高考,甚至離開中國教育。即使上述那位專家也不能不承認高考的巨大弊端。
高考的悖論,高考的魔咒確實困惑了太多的人,從普通百姓到專家學者,甚至國家領導人。
西方諺語說,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他一定會給你留下另一扇門。我們?yōu)槭裁床蝗ふ伊硪簧乳T呢?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地上其實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1]。路在哪里?路就在腳下。
近年來的高考擴招,雖然廣受詬病,但在不知不覺間卻迎來了一個重大轉(zhuǎn)機,這個轉(zhuǎn)機就是它為徹底取消高考帶來了一線曙光,因為,如果我們的大學(包括高職,及相當一部分要死不活的技校)能容納80%左右的高中應屆畢業(yè)生的話,加上高中的自然淘汰率和高考的極低的淘汰率,我們完全可以保證有能力而又想上大學的學生全部上大學。
有了這樣的前提,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樊籬就變得簡單易行。
怎樣的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呢?簡單的說,就是一招兩式。
第一式,就是徹底取消現(xiàn)行的高考,改為初、高中會考,就像小學會考一樣,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通過初、高中組織的會考,就可以就近升入高中,大學。這里所說的大學,是指本省市的大學。
第二式,大學分AB兩類,A類是研究型大學(原則上保證每省,直轄市至少有一所),B類是一般性大學。上面指的就是一般性大學。
研究型大學不從高中應屆畢業(yè)生中錄取,而是從大一的學生中自主招生,就是說研究型大學不再有大一的學生,只有大二以上及各類研究生。
研究型大學的招生應突出自己的專業(yè)及區(qū)域優(yōu)勢,借鑒歐美名校的招生辦法,實行完全的自主招生,這樣就可以打破千校一面的"教育部大學“的落后僵化的局面。
這樣一來,大學二年級才是一個分水嶺,愿意繼續(xù)深造的可以報考研究型大學,如果考不上,還可以在大四的時候繼續(xù)報考各類學校的研究生。
這樣一來,我們在大學二年級之前實行的是大眾教育,基本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而從大二開始,實行精英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在為那些有能力,致力于專業(yè)發(fā)展,想更上一層樓的高智商精英人士提供必要而又寬廣的通道的同時,全力辦好職業(yè)教育,為企業(yè)培養(yǎng)出高質(zhì)量的藍領工人。
這樣一來,高考的堅冰就會徹底融化,中小學來自學生家長和各級行政部門的面子,政績壓力就會被徹底釋放。
這樣,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概念在現(xiàn)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就會消失,“高考是中國教育最后一塊公平的領地”的命題也就變成了偽命題,像河北衡水中學,六安毛坦廠中學這樣的應試怪胎,魔獸就可一棍子打回原形。
這樣,學校,家長,學生,才不會如此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才會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重視學生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愛好,重視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重視身邊大自然的美麗,重視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發(fā)展。
這樣,我們的學生在基礎教育的學校里,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現(xiàn)狀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潛能找到發(fā)展的方向。考試也就回到了正常的教學檢測的位置上來。
這樣就能使家長和學生真正認識到,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最終的競爭,是思想的競爭,創(chuàng)新的競爭,意志和耐力的競爭。這樣就能立馬解放上百萬甚至上千萬陪讀的家長,為國家提供上百上千萬的人口紅利。這樣,各種與時俱進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符合人性發(fā)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才會被真正重視和實踐。
這樣,就能還我們的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少年,就能使我們的廣大的初、高中學生還原到青春朝氣,充滿探究,冒險精神的本來面面。
當然,這需要國家成立教育改革領導機構(gòu)進行頂層設計,需要在教育體制,課程標準等方面進行徹底改革,需要真正落實好教育的均衡發(fā)展,需要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上抓落實,需要在大一的通才通識上做足功夫,需要吸引頂級人才(包括國外)投身到教育的偉大行列里來。
眼下的中國最需要的是像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農(nóng)村改革一樣的成功改革,為全面改革殺出一條血路,而這種成功改革非教育改革莫屬!因為教育領域的利益集團遠不及官僚及國企階層網(wǎng)織的利益集團強大,是最容易戰(zhàn)勝的。如果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明確了的話,那么推動改革最需要的就是決斷和勇氣,設計和技術則可以在過程中探索和完善。
教育改革的成功,必將迎來中華民族全新的創(chuàng)新時代的到來。
教育改革的成功,必將極大地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可能使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對發(fā)達國家的彎道超車,進而引領世界的發(fā)展和潮流。
參考文獻
[1] 伍曉明.我之由生向死與他人之無法感激的好意——重讀魯迅的《過客》[J].魯迅研究月刊,2011,(0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