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微電影《有愛有家》的創作得益于十多年的專業教學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在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發掘到本影片的主人公原型(筆者的學生)及其命運故事,經過全面了解她的學習、生活及家庭的情況,與她交流談心,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我確定了“愛與家” 這個人類在世界上生存的唯一紐帶與永恒追求的話題。
關鍵詞:電影;創作;節奏
本影片從愛與家庭的關系角度出發,從劇中人無血緣無家庭的關系變成了無血緣有愛的關系,揭示出本影片的主題:“有愛才有家”;——“愛在哪里,家在哪里”。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付丹與她的班主任張承由師生關系到父女關系的轉變,以及二人身邊人物張承的女兒可可與付丹之間,以及張承和付丹奶奶(張承的班主任)之間愛的傳承的故事。通過影片的創作,筆者獲得寶貴的經驗,也為微電影教學進行探索。
一、創作過程的突破
本影片在很多地方都做出了大膽的嘗試,作為長達35分鐘的現實主義劇情片要做到節奏緊湊同時主次分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從構造文本的一開始因為敘事線索的多線索發展而讓劇本本身就陷入了取舍問題。因為現實主題的取材和敘述方式容易讓劇情陷入沉悶冗長的困境中,所以筆者在在影片創作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入了快節奏內容來使得整個影片有起伏,在段落選取上有意識的選取經典的戲劇場面和矛盾沖突作為整個影片的一系列矛盾轉折點。
另一個突破是筆者并沒有按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教育電影的方式去取材,反而從尋常生活中汲取一個小人物著手,一反之前中國教育電影塑造偉岸高大的人民教師形象,塑造了一個圣湖中并不完美的教師和付父親張承的人物形象。因為這樣的形象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也更加符合筆者對現實主義題材劇作的執著追求。
二、實踐中的反思
因為影片從劇本內容開始就有大量的關于筆者親身經歷,所以從創作開始就攜帶了關于筆者本人的太多主觀情感。所以從文本創作開始就缺乏作為一個劇筆者的客觀視角,也為劇本創作本身的取舍帶來了很多問題,三十分鐘片長的容量所限,制約著筆者的創作,劇情片主要以故事的情節變化或角色性格的發展帶動電影的進行,故事情節設置、角色單雙線索關聯的復雜程度與片長容量限制之間的矛盾,是筆者創作的最大困難
1、解決片長的容量限制與故事敘事完整清晰的矛盾,就是設置關鍵的情節點,通過情節點來展現人物性格、表明人物關系、鋪設懸念細節,主人公付丹命運的關鍵“節點”,奶奶去世;爸爸、姑姑和老叔爭財產;老叔賣房子,導致付丹無家可歸,在快餐店過夜。付丹媽媽這個“節點”的出現,是在付丹初到班主任張承家,張承氣走妻子,可可嚎哭聲中,勾起付丹的回憶,一閃而過的,這些關鍵的情節點加劇了主人公付丹命運的悲劇性。但本影片中張承妻子李曉云這個人物的“節點”的設置就過于簡單,顯得人物性格轉變的突兀,成為第一個遺憾,所以,強化“節點”的設置,才能敘述好故事,而不能向小容量“妥協”。
2、旁白是本影片最應該總結的地方。旁白是電影獨有的一種人聲運用手法,由畫面外的人聲對影片的故事情節、人物心理加以敘述、抒情或議論,具有敘述事件,濃縮時間,表達人物情感的功能。而在本影片中,旁白的大量使用成為了本影片介紹人物、交代劇情、推動故事發展等最經濟劃算的、輔助鏡頭語言的表達方式,同時弱化了電影通過鏡頭語言敘事的特性,成為第二個遺憾。過于依賴旁白,不乏少了鏡頭語言的表達,所以,在今后的創作中,少用、慎用、甚至不用旁白,用鏡頭語言來表達才是“王道”。
3、在本影片中,編劇、導演、演員集一身的筆者,第一次獨立完成影片制作,深感電影創作的艱難,在拍攝現場,不但要自己演好戲,把握好表演的“分寸”,還要明確其他演員的表演,是否在故事前情的影響下,做出正確的細微反應。本影片大部分演員都是我的學生,最大的才學了兩年的戲劇表演,對影視劇拍攝從未接觸過,更難的是對十歲孩子表演的拍攝,她們純真的“笑場”和“掃鏡頭”,成為第三個遺憾,不影響敘事的鏡頭已刪減,關鍵的鏡頭,做了處理。總結,筆者由于多年的戲劇表演的教學和實踐經歷,使得在鏡頭前的表演“用力”了一點,尤其本影片是筆者的電影編、導演處女作,更是“賣力氣”,導致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演”戲。筆者堅信,自己寫劇本,自己做導演,自己做演員,才能更好的體現作品的創作意圖,講好故事。這一切的經歷,為我未來的影視表演教學和實踐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4、電影的節奏感是電影的重要的藝術元素之一,它滲透在表演、造型、聲音和剪輯中。本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正是當地最冷的天氣,而且還是在海邊,對拍攝本身帶來了很多困難,幾次因演員被凍哭,機器不工作而中途停歇,導致演員服裝前后不一致,在鏡頭的畫面構圖中沒有多角度多層次設定,使得鏡頭語言有些單調;還有由于場地租用的時間限制,使得開場的分家產的那一場戲在鏡頭語言中顯得粗糙;在張承回憶那場戲里,打架的場景、服裝的年代不準確,在后期剪輯中筆者使用黑白動畫效果遮掩這些不足等等。前期的拍攝失誤,使得在后期剪輯中,只是在彌補,重要的是電影技術與節奏沒有完美的契合,比如由于扮演張承老師的演員年輕,使用了黑白動畫效果,雖然弱化了演員的年齡感呈現,同時也弱化了演員細膩的表演,情緒節奏也變得模糊,成為第四個遺憾。這些都是需要在拍攝實踐中反復打磨的。
三、結語
正如筆者所選定的題目《有愛有家》所展示給我們的,這是一部關于愛和家庭的微電影,但是愛的含義不僅僅是家庭之愛,更包含了師生情誼,因為師生情誼最后變成家庭之愛是筆者想要表現的主題。它強調了作為張承這個班主任兼養父這樣一個雙重人物角色下關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輔相成的教育理念。筆者給觀眾拋出的是一個相當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在學校中,作為教師該如何教育那些“有問題”的學生,作為家長,該如何看待那些淘氣頑劣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又該如何在當下的教育里,無論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有了愛的傳承才能讓孩子獲得一個更好的成長空間。本影片對現實主義的人文精神上進行了自己的探索,對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孩子冷漠忽視的拷問,以及作為家長對孩子片面認知的自我批判,這些都彰顯了從主題上對中國當代社會時代和家庭倫理的人文精神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袁野. 《有愛有家》作品闡釋[D].吉林大學,2016.
[2] 陳敏霞. 培養高中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微電影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