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金
摘要:職業教育的語文課堂,較之于普通中學的語文課堂,有更自由的教學模式,更寬泛的教學內容。尤其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職業教育的文化課教育要為專業教育服務,為文化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語文是職業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它學科的學習,而且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行以下嘗試。
關鍵詞:中職語文:學習積極性:有效性分析:多樣性
中職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厭學等因素,對語文課學習興趣不濃,新課程所提倡的主體感受的教學思路難以開展。因此調動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成為當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創建各種興趣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能推動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常規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比如舉辦朗誦會,讓學生朗誦自己寫的詩歌、美文等;舉辦演講大賽,讓學生談人生、談理想、評時事;還可以舉辦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再現課文中的情境。拿表演來說,通過體驗各種情境,可使學生對所學的文章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讓他們充分融入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中,力求做到情深意切,這樣不但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且還能豐富他們的情感。中專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課文都排在戲劇單元,如《雷雨》,完全可以讓學生分組自己排練,將對人物的理解,在課堂上表演出來,使學生不但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戲劇中,還能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注重情境教學,構建寬松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語文學科內容豐富、深具內涵且有美感,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以來積淀形成的,是寶貴的歷史財富。做好課堂教學的情境教學,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有一個更適合學習語文的氛圍。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機動性,要依據中職生的基礎、學習特點和就業要求,注重形象化、描述性的講述,注重板書,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觀的共同參與。
三、適時表揚,激發興趣
適當的獎勵,一改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評價機制不完善,基礎年級的考核看期末市局統考的成績,高三的學生看高考的本科人數,這樣的評價也會使部分學生喪失信心,失去興趣,我對學生這樣講,十個手指還有長有短,各人的能力千差萬別,我們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的過去比,只要做到盡吾志就可以無悔矣。哪怕看到學生的任何一丁點進步,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例如,學習《科學與藝術》這篇課文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李白與蘇軾同是寫關于月的詩,二者的差別是什么呢?有位常常走神的同學迫不及待地說:“月亮是由巖石構成的。”同學們一聽到這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頓時哈哈大笑,而那位同學,淚水已快奪眶而出,我則用欣賞的眼神看著他,微笑著點點頭:回答得很好!他很博學,他是從科學的角度看問題的,一時間,大家目瞪口呆,而那位學生頓時面露喜色,正是我的一句適時的鼓勵,那位一向聽課不認真的學生后來竟奇跡般地考取了本科。
四、營造良好的氛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
陶行知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創造力才能得到開發,只有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中,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過:”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和諧的氛圍,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學生感知敏銳,記憶增強,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緊張、苦惱、焦慮、煩躁等,甚至與教師產生抵觸情緒。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也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去探索。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該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看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五、用討論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心理動機
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這種學習積極性,語文教師不能操之過急,從生活中逐步開始,從生活中的語文需求入手,把所教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證明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與生活處處相連。教師在教學課上,也要善于把語文應用到生活中,積極引導學生用生活的角度去認識語文,并且讓學生把語文知識應用到課外,使學生在生活中主動的探究語文知識,增加語文的學習興趣。
六、教師要真正做到因生施教
中職語文教師在不同的專業班授課,教學方法要根據專業的不同靈活變化。當然,這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更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比如,在教學課文《項鏈》時,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模擬法”,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角色,模擬人物身份口吻,配以神情動作,再現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對于美術、服裝設計、室內裝潢等專業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繪制舞臺背景,設計人物服裝、道具,設計劇本的廣告宣傳畫等,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中職語文教學要做到因生施教,方法要多而活,學生才不會感到厭倦,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只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才有可能把語文學好。語文素養的提升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地上好每節課,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得到更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謝復蘭.如何調動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03).
[2] 蔡宏振.論語文教育中的精神氣象之涵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47.
[3] 伍裕玲.中職語文教學有效性缺失與對策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1(04).
[4] 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祖晶,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