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順
摘要:閩清職專電子專業日漸衰微的現狀令人痛心。為重振該專業,本人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校領導參考。建議做好三件事:一是督勵師生;二是留住生員;三是吸納新生。
關鍵詞:閩清職專;現狀令人痛心;重振電子專業;建議;督勵師生;留住生員;吸納新生
電子專業,作為省級重點職專閩清職專的重點專業。最多的時候學生數高達一個班41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人數日漸稀少,曾經中斷兩年無法辦班。對此本人倍感痛心,我幾經思考,現提出幾點重振該專業的建議供學校領導參考。望我校電子專業在艱難的辦學路上能重新起步。我認為發展我校電子專業的當務之急是做好如下三件事。
一、強化管理以督勵師生
運行切實可行的管理模式,以督促學生、激勵老師,為電子專業的重新起步奠定基礎。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管理模式,這個管理模式必須達成兩種效用。其一是讓電子專業的學生聽從管教;其一是讓這一專業的老師樂意管教。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從生活習慣的養成入手,強制學生在學行為的規范化。職專生——作為學生群體中另類的一群,不僅成績差,偏科嚴重,其最大的弱點還是性格上的懶散。其中最明顯的表現為睡懶覺、上課遲到、曠課等。這些現狀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作息的混亂無規律,導致生物鐘紊亂所致。但要想改變他們,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而要通過長時間的習慣養成才能奏效。
如何管理呢?應該以寄宿生的管理為切入點。我們學校寄宿生人數占學生數比例的絕大多數,從某種意義上說管好了寄宿生就等于管好了整個學校。而要管好寄宿生,先要抓好每個晚上和早晨。
首先,晚上一定要讓學生們按作息時間睡覺。十年前,中專生有智能手機的還少?,F在,中專生沒有智能手機的人幾乎沒有。10年前,寄宿生晚上的問題是講話?,F在,寄宿生晚上的問題是玩手機。手機對學生的危害已經形同洪水猛獸,現在是必須對該問題進行徹底整治的時候了。學生上課在課堂設手機袋代管手機,那寄宿生怎么管理呢?我認為也可像課堂那樣,熄燈后把手機交上來代為保管,然后第二天再返還原主。只有保證晚上充足的睡眠時間,才能保證第二天的按時起床和較好的學習精力。
其次,早晨要讓他們按時起床,要讓每個寄宿生都能感覺到職專的每天早晨,都能給他們帶來希望。建議每天早晨安排老師集中學生晨練。不能把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當做成年大學生來管理。每天早晨都看不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聽不到雄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正當豆蔻年華的學生缺乏那樣的激勵與心理暗示,是不可能生發出理想和志氣的!
再次,一個人的健康取決于吃和睡。對職專生而言,健康的身體尤為重要。作為學生,每一天的學習和成長都離不開營養。而未成年人,很多人都不懂營養知識。建議學校多關心學生的一日三餐,班主任應多了解每個學生每天的飲食狀況,并在健康飲食方面適當加以引導。只有每個學生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才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本錢。
二、改變對師生的評價標準,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中國的教師已經被現有的職稱評聘體系搞得焦頭爛額,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要改變老師們的心態。但是,這個問題又是當前學校管理過程中非常棘手的問題。我認為黨組織和工會要經常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與工作感受,以疏泄他們的不良情緒排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理由很簡單,老師和學生一樣,帶著情緒和思想包袱是不可能把課上好的。此外,學校還應該經常性地組織一些有益的科技、文體活動,為老師們消消“積”、解解“悶”、降降“壓”。同時對教學過程及結果的考評要靈活而不能刻板。比如教案可以允許老師寫簡案,不必硬性規定要手寫。手寫的教案與打印的教案在常規檢查時,評分的比例不要拉得太開。在教學方法的定性上也應該要放開而不可過于拘泥。我認為只要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只要能夠促使未成年人由一個學生向合格的公民轉變的教法,都可以認定為是好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之時,得分也不可有太大的懸殊。過大的評價差距,只會增加老師的負擔和打擊老師教學積極性。假如上述所及相關提法都能得到關注,老師們從教的各種消極因素都能被排除在課堂之外,相信我們的老師不但會感到職業教育大有奔頭,而且他們還能用自己的智慧,消除社會對咱們職專長期以來存在的偏見。
1、培植底氣以留住生員。在學生可教、老師愿教的基礎之上,學校領導應大膽倡導并引領老師們在教學方法上做到革故鼎新。具體來講就是要改變思路探索新教法以培植課堂底氣,從而使學生們愿意就讀并勵志向學,以期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留下來。
其一、調整思路,改變對相關課程的授課方式。
以往的春季招生,收進來的多,但流生也多。造成如此現狀,是因為課程設置與授課的思路沒有得到很好的調整。
首先,專業課的設置與講授方式令學生大跌眼鏡。對于專業課,以往的教學,都是先學理論后實踐,甚至沒實踐!這種先抽象后具體操作,由高端到低端的教學流程,對于職專生來說實在是望而生畏!因為他們最怕的就是理論學習!對于新生,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兩個最感興趣的項目,從實踐入手,等他們入門后就會遇到問題,到那個時候講理論對學生來講是出于他們的需要,他們自然就不會厭煩了!專業老師上課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適當靈活變動,當學生對某項目實踐有點為難的時候,可以改變一下,先安排其他的項目訓練。
其次,文化課的設置與教法讓學生味同嚼蠟。對于職專生而言,文化課這也是他們最頭疼的課程(其實,不止中專生是這樣,大學生尤其是如此)。建議可以進行學科滲透教學,結合音樂周、生物營養學(職專生沒有上過高中的生物課)、傳統特殊紀念日等進行愛國主義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變換課堂的“味道”,緩解課堂學習的“緊張”氣氛,避免學生變成“瞌睡蟲”或“低頭一族”??傊痪湓?,要讓老師們培植自己的課堂底氣,想方設法把在學的生員留下來。
其二、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大力推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
我們的學生接受實踐的能力有時也很強,平時的訓練,有時會讓學生感覺少了點成就感,要定期讓他們參加實戰考驗,不能讓后進生拖優生的后腿。暑期中就有幾個學生表現出很強的實踐技能。這就是說要照顧學生的實際能力,分層級采用差異化教學,讓優生脫穎而出去學習新技能,或定期組織優生到校外參與更高規格的實踐。也可以讓優生在校內采用以老帶新、以弱幫強的模式,推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學校在建設中有很多相關的項目,可以讓學生參與實踐。如建筑專業的,可以參與教室和技能室的修繕(如集成吊頂安裝,金剛板鋪設,水路電路更新)。電子專業的可以參與校園音響系統的維護,電路系統的維護修繕水路的更新修繕,校園LED、樓宇監控的維護、熱水器的修繕維護,分體式空調和中央空調系統的安裝維護等。
2、增強實力以吸納新生。我校電子專業在面向社會的時候,之所以對學生還缺乏吸引力,就是因為競爭力不足,而競爭力不足的根本在于實力欠缺,影響力不夠。所以要打破電子專業目前的困境,就必須不斷增強其實力。如何增強實力?理論上來講就是要盤活相關資源,打造并凸顯電子專業新形象。具體可按如下方法操作:
強化校企合作,切實提升教學的質量與品位。一個專業,引進校企合作項目是否成功,無非取決于幾個因數:一是師資力量是否足夠強;二是實踐教學的設施與設備是否完善;三是學生的就業通道是否順暢。如果這三者條件尚未具備,就盲目引進“校企合作”之辦學機制,缺乏全局意識沒有通盤考慮,勢必造成“消化不良”。先前引進的“小神龍” 、“美妝”等項目,都是因為“消化”環節上出問題才導致滿盤皆輸的?,F有的建筑專業雖投入巨資,但也已有了點力不從心的跡象。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上三個方面出了毛病。因而我認為引進校企合作項目的關鍵,在于強化學校自身的“消積”能力。我建議,實踐課除了原有設置的課程外,可以向建材、家裝、智能家居、水電裝修等方向去邁進,一些課程與電子專業的課完全可以合并,以適當減輕師資不足的壓力,并整治設備空置、引進的項目形同虛設等亂象。電子專業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就讀生的出路問題。這一問題可借助技能導向、定性小班化培養等方式為學生拓寬就業門徑。如可以安排下列方案為學生培植就業資本:中央空調等制冷設備的安裝維護(建議掛日立中央空調),LED及電子產品制作及維護(建議掛海信電視),電腦辦公設備的維護(佳能,愛普生等),及太陽能、空氣能等新能源設備的安裝維護(四季沐歌海爾等),水電設備的安裝(箭牌)等等。我們應充分、靈活地利用目前學校建設中所擁有的資源,做實、做優、做大、做強,不斷推進電子專業在可持續的方向上去發展。如果上述每個門類都能各增強“消化力”,那學生就業方面的壓力自然就緩解了。
三、加強電子專業招生宣傳,建樹我校電子專業的新形象,擴大專業的品牌效應
對于學校來講,影響生源穩定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個來自家長;另一個來自學生自身(當然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本人認為,在以往招生優勢保留的情況下,建議還可增加以下方式:科技文化下鄉、下校。將學生在校所學的本領帶到學校、鄉鎮中去,用他們炫目的技能亮相和最有吸引力的科技成果展示,向家長與學生做無聲勝有聲的宣傳。暑期2016春電子班學生和老師一起深入閩清7.9洪災區為災民義務維修電器,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除了展示學生的技能,鍛煉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外,也增強了我們職專的形象!今后如能在一些公共流動場所使用一些學生制作的LED彩屏進行展示,外設廣告屏幕(閩清職專:工程師的搖籃?。┑?,我想肯定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此,本人擬計劃電子專業2017年秋季招生30名。其中培養日立中央空調工程師6- 8名;LED及電子工程師6- 8名;辦公設備維護工程師6- 8名;新能源設備工程師6- 8名;電氣工程師6- 8名。
以上針對我校電子專業目前之現狀,談了發展該專業的相關建議。我個人相信并且堅信,假如領導能夠信任本人并大膽采納個人提出的相關建議,那么我就敢斷言閩清職專的前景將無比輝煌!
參考文獻
[1] 林秀蘭.論中等職業學校CAD教學的多元化特點[w].中等職業教育,2008,(11)
[2]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 周自強.面向工程應用的微機原理教學方法[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