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廣
摘要:在初中美術教學當中,由于教學條件有限,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沒有美術學習意識。本文結合美術課堂教學多個步驟,因地制宜利用特殊美術媒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關鍵詞:特殊美術;媒材;農村初中;美術教學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最主要是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由于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素材有限,所以需要借助一定媒材。尤其是如今美術教材內容、形式都比較豐富多彩,媒材的匱乏對美術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帶來困難。在教學中不能因為缺少美術媒材導致學生對課堂學習失去激情,也不能阻礙學生對美的進一步認識、感知。
一、激發學生探索好奇心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好奇心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索、教師深化教學的潤滑劑,也是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來源。初中學生對于陌生事物總會忍不住探索、研究,將其透徹分析,而學生這種不達目的不罷手的好奇心恰好是美術創作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好奇心,運用美術媒材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將這種興趣進一步擴大,讓美術媒材拓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出媒材創造作用。比如在講解《京劇臉譜》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放學回家路上尋找單面光滑的石塊,并將石塊上的線條、凹痕保留。這一要求會引發學生好奇心,并對美術課教學飽含期待。引起學生對美術教學的好奇心,那么課程教學就成功一半,激發學生生學習興趣。當然,激發學生好奇不能讓任務太難或太簡單。太難學生無從下手,會失去進一步探索的信心;而太簡單則沒有挑戰難度,沒有深入探索的欲望。[1]
二、突破慣有教學思維定勢,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特殊美術媒材
當然,由于初中美術教材會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因此教師教學思維和方式還要根據不同教材內容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在美術教學當中,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鍛煉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教師在篩選課堂教學媒材時需要打破以往對美術素材的世俗定義,突破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局限性。就近取材、因地制宜,將學生常見事物引入美術課堂教學途中,為學生開拓出全新的發現角度,巧妙運用逆向思維引導和培養學生不斷發散思維。比如在桂林版八年級上冊《布貼畫》一課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媒材。但由于農村學生周圍無布貼畫方面的素材,所以很多學生無從下手。因此教師便引導學生尋找家里養的家禽羽毛或者到樹林中尋找鳥羽、樹葉、花瓣、農作物、砂石等,以之為媒材。教師與學生在所有資源中共同確定植物類媒材。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并將自己所搜集的特殊美術媒材運用到作品創作當中,讓作品更具鄉土特色,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到美術作品的制作技巧。
三、巧用本土美術資源,指導學生合理使用美術媒材
在農村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最好采用身邊常見事物作為美術媒材,這樣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 合理嘗試、利用、開拓出新的美術作品表現手法,這是學習美術的關鍵。對于農村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在美術學習中最大的優勢在于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自然資源能夠成為美術作品藝術創作特殊媒材。比如學生能夠搜集河道邊的黃沙、鵝卵石、山上巖石、枯樹根、羽毛、秸稈、蒲草等作為原材進行藝術加工制作,將單調的素材經過學生巧妙構思、精心制作,能夠變成觀賞性強、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真正做到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的作用。[2]
在桂教版初中美術教學中,有關于教導學生造型能力管理的訓練: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廢棄電線(六股芯線或無導體的絕緣層)制作線性人物。人物可以是影視英雄人物,也可以是身邊敬愛的親人,但由于學生收集廢棄、老舊電線具有一定困難或存在一定危險性,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目光轉向廢品站或者采用面線、鐵絲等物品替代。甚至有學生在小組探討中想采用河邊垂柳或者面線編織成型,在編制中用具有一定硬度的鐵絲或者樹枝作為人體骨架部分。這樣能夠讓綿軟無力的柳條或棉線能夠彎曲成各種圖形,并且媒材很容易收集。同時由于棉線顏色各異、柳條擁有嫩綠色樹葉和灰色枝干作為色彩裝飾,能夠讓人物更加飽滿、生動有趣。在這類藝術作品的創作當中,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收集來的媒材創作出貼近大自然、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美術課程,使得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氛圍活躍,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能夠將學生思維無限放大,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創造性。
四、創新美術媒材資源教學活動,融合媒材與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實行下,對初中各學科教學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授學生相關學科知識,還要成為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設和研發者。雖然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中,學校或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的美術媒材有限,但是由于農村地域優勢,生活和自然會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媒材資源。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及其生活經驗,充分挖掘出學校周圍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美食資源等,采用相應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自然環境等與美術學習相連接。讓學生更注重對生活環境變化的關注度,能夠從創作作品中去感悟生活、表現生活、贊美生活等。讓作品融入自己最深厚的感情,賦予作品靈氣,將生活實際以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發現能力。
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實踐當中,需要充分的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生活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大量媒材,教師也要充分認識到農村鄉土條件優勢,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環境深入挖掘,利用農村生活中特殊美術媒材,開拓自身教學思維,大膽創新。采用新穎的媒材元素,積極開發利用本土元素補充教材不足之處,充分發揮出初中美術學習特性。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利用農村美術媒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力度。鍛煉學生發現事物美好一面的眼光,開啟學生的創意之門、智慧之門,提高初中美術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蔣雪.巧用鄉土文化資源 提高美術課堂有效性——淺談特殊美術媒材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3,18:117.
[2] 薛有澤.發掘本鎮鄉土媒材 促發有效美術教學[J].赤子(中旬),2014,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