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敏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不可缺少的課程之一,始終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要全面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種有效性不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解多少,而是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只有全面保證學生理解了本堂課的內容和知識,才能說本堂課程教學有效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學對策,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高。
一、活用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反思性教學,提升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和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結合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等形式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讓學生興奮起來,才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鮮花的清香。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充滿新意。比如:講童話故事時,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講到詩歌,可以在教室開展詩歌朗誦會;泛讀課文時,可以夾雜著錄音及錄像等。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無窮的樂趣,從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過程,提倡小組的學習方式
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課改中已凸顯出多方面的優越性,然而我發現在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是“活躍課堂”的一種方式。課堂上熱熱鬧鬧的,可在熱鬧之后一些問題凸顯出來了:諸如”濫而不精“、”學而無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讓學生真正合作學習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整體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瑣雜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要明確。教師必須先分配好小組的成員,小組長,小組組員的分工,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每個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后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于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等形式,保證合作成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三、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
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并啟發想象: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么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么甘心情愿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親近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的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對策,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在教學和課下與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保證其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樹立課堂上的主人公意識,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只有做到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將學習作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有機的結合起來,保證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最終促進學生全面進步。
2、解放學生,勇于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那必須大膽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實踐,大膽的去嘗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從考試和作業的壓力中全面解放出來,讓實踐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澆水應該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優勢,全面挖掘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到更多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
3、巧用非智力因素,激發課堂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所謂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和興趣等心理活動,其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因素。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這些因素能夠促進課堂有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要做到這些首先要求教師要采用靈活的激勵方式,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當的激勵可以極大的促進學生進步,讓學生求知欲最大化;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小組之間競爭和合作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的結果,小組之間進行探究和競爭可以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熱情,保證學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進步,保證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從而切實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很多。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勤于實踐,善于總結,勇于創新,從而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一步一步地朝著高效課堂、和諧課堂這一教育理想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1] 淺談不同學齡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技巧[J]. 關鳳.生物技術世界. 2016(02).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 王爽.中國校外教育.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