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摘要:眾所周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設計提問,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想,科學得體的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手段。要使課堂提問達到預期目的,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設計提問時,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內容,設計課堂提問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描寫的事物和交代的事件都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展開的,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內容。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明確所提問的目的,體現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一環緊扣一環,環環有所側重。二是課堂提問要體現啟發性。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隱藏在課文內容中,因此,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科學合理、難易得當,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同時,教師提問的口氣要熱情,態度要和藹,消除師生界限,使語言交際渠道暢通,為激發學生情感創造和諧、民主的氣氛。三是注意提問效果。提問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提問后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要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通過分析對比,得出正確的思想認識。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1)看一看邱少云在山溝里是怎樣潛伏的?周圍情況怎樣?(2)想一想邱少云為什么能隱蔽得那么好?(3)看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多長時間?(4)想一想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他為什么能一動不動?(5)談談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各抒己見,學習邱少云不惜犧牲、嚴守紀律的精神。
二、尋求課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采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師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點燃其創新之火,綻放其天賦之花。在完成一活動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融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完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 4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實質是人文教育。多媒體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多媒體有聲有色,繪聲繪影,學生津津樂道,趣味濃厚。多媒體情景交融,突破時空,活靈活現,十分適合小學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具體意義如下。
1、多媒體滿足求知欲,添點快樂。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難有持久力。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個特點,給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體畫面逼真,生動活潑,寓教于樂,不要說引導學生,就是一播放生動的畫面,學生早已經安安靜靜、聚精會神、不錯眼珠地注視著畫面了。
2、多媒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講授有關毛澤東的課文《七律?長征》《開國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師單純把書上的內容搬到課堂上,學生理解不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教師便實現不了教學目標,課堂上也不會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師和學生在學這一單元之前都能詳細了解紅軍長征時的歷史背景及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再現抗戰的光榮歷史,認識毛澤東文學作品的特點,則會幫助師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擬配音,訓練能力。多媒體聲色俱佳,十分適合小學生的教學,尤其是誦讀詩文,感覺極佳,播放課文錄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箏樂曲音樂柔和悅耳,學生跟讀,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簡直就是藝術享受。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有利的條件,我在教學《第十二塊紗布》時,把里面的人物設計成動畫,很精彩,先聲情并茂地再現課文內容,然后只出現動畫和音樂,借助這些有力的提示,讓學生給動畫中的人配音,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堪稱熱情高漲,樂此不疲。
以上幾點是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也是努力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一點嘗試。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它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去實踐,才能真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立足“三觀” 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以教學《孔子游春》為例[J]. 陳躍紅.江蘇教育研究. 2014(23) .
[2] “少教多學”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代玉娟.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 2013(10) .
[3] 優化教學設計,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劉小偉.考試周刊. 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