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耀
摘要:目前的課堂教學逐漸向生動、活潑、和諧的氣氛轉變,教師也在不斷地轉變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師生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的交流”“課堂教學有效性”等理念。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不斷滲入,目前的課堂教學逐漸向生動、活潑、和諧的氣氛轉變,教師也在不斷地轉變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借助游戲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游戲活動是初中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如中國古代數學書《孫子算經》中有一個著名的問題“物不知數”,在這個簡單的數學游戲的背后,實際上是包含著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推求上元積年算法的一個概括,或者說是推算上元積年的一個數學模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利用七橋游戲所創設的情景,把游戲者帶入一個富有挑戰的學習境界,讓他們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創新性學習。同時將游戲者感興趣的大量素材直接整合到游戲中,非常有助于增強游戲者的學習動機,有助于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二、設計生活實踐情境,讓學生主動接觸數學、理解數學
數學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內容利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根椐這一要求,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設計生活實踐情境,讓學生主動接觸數學、實踐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一節時,可以設計如下情境,把一個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上1到6這幾個數字,組織學生分組擲正方體的實驗。每擲一次前要思考如下問題:出現的數字小于0嗎?大于0嗎?會出現7嗎?出現的數字是4嗎等等。這樣,許多學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隨機事件”內容,經過數學課堂轉化到自己實驗中來,從而能使學生加深對隨機事件涵義的理解,學生感到數學學習并非那么困難,學生參與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將提高。
再比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一節時,先向同學展示一張大報紙,請學生猜一猜,可以對折多少次。許多學生回答能對折“幾十次”,有的還說“幾百次”。然后讓同學們動手實驗。結果證明,一般對折到七次后,很難折疊了。許多學生心存疑惑。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折紙與乘方知識緊密結合,學生印象較為深刻。
三、互動教學法
目前,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很多學校尚未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仍在使用“填 鴨式”、“灌輸式”教學法。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完全處在被動狀態,沒有充分參 與課堂教學中來;教師也無法接收到學生的信息反饋,不能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 學方法。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嚴重不足,教學質量也呈下降趨勢。互動教學法的 目的在于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師生互動。教師 可以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 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平移和旋轉”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黑板變 成一張大的坐標紙,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平移和旋轉的圖形。學生在完成繪圖后,教師可以 另選一名學生進行點評,指出繪圖中的缺點和不足。在“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 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繪制畢達哥拉斯樹,從輕松愉快的繪圖中,體會這一古老定理的獨特魅力。
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在數學課堂中,可以有意識的按照課堂目標設置一些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以達到獨立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子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加強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能夠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討論。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必須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越是教材的核心問題越需要學生去理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并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受這種欲望的驅動,學習過程往往會變得主動而富有生氣,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學生會積極參與,進入角色。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創造學生討論的氣氛,給大家爭論的機會,讓學生在爭論中尋求正確的結論,在爭論中掌握真理。消除學生在爭論中尋求正確的結論,在爭論中掌握真理。
消除偏見,在爭論中增強辯別是非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聚斂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學習態度。
五、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以滲入社會各部門作為一種科學的語言,教學是現代社會中人際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初步運用這種簡約、準確的語言來接受、表達教學思想史現代人必備的素養。教學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決不了的問題、不同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不同結果的問題等,需要安排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如探求測量物體的高度時,幾人一組共同做側傾器,每個人都認真聽取他人意見,同時充分自由地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看法,對不同意見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不同意見提出爭議;既努力使別人贊同自己的看法,有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這不僅是自主學習、而且是認知的交換、思想的啟迪,也是情感的共鳴、個性的發展,更是對課堂教學人力和時空資源的開發利用。
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