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一張簡單的證件照,化妝、修圖等過程加在一起要耗肘1.5個小時才能完成,價格199元,定金50元,還要提前一個月預定。如此繁瑣又價格不菲,仍然令消費者趨之若鶩。他們認為,“顏值雖然是五宮的集合,但更是一種精神狀態”,彰顯的是市場競爭力。
一份調查顯示,51.9%的90后認為別人在網上的頭像會給自己留下第一印象。初入職場的90后如此看重顏值,似乎也解釋了大學生暑期整容的現象。為使求職更加順利,中國整容客戶超過50%都是白領人群。為了“贏在起跑線上”,提高顏值已經成為職場拼殺之前的“預備戰役”。作為三大神器之一,顏值與情商和人脈并列成為職場人士最為關注的“核心資源”。
“一見就想接觸,再見如沐春風”,這或許就是顏值的意義。
實際上,顏值的作用雖然不言而喻,但作為雙刃劍,不論男女,顏值高低的副作用都一樣明顯。筆者的一位女性朋友就曾表示,她就曾因為自己的高顏值而失去過一個心儀已久的職位。當時,招聘部門告訴她,考慮到她的長相、年齡和未婚的現狀,不適合與其他三位單身男性共同工作,此后,這個崗位交給了一位已婚女士。
一位長得帥氣的青年學者面試時,也感覺到了自己顏值帶來的“逆向歧視”,他在臺上作報告時,臺下有人議論紛紛,這不是小鮮肉嘛,能有什么水平?
一項由英國倫敦商學院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學者共同完成的研究發現,高顏值男性在職場中升職的難度較大,因為同事們不愿意提升比自己帥氣的男人。
在美歐一些國家,一些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就是為了避免誤讀顏值而要求簡歷上不放照片。顏值高,但看起來很高冷,也經常會被刷掉。不論什么行業或者職位,能力永遠是職場的首要選擇。
在各種修圖軟件和自拍神器的作用下,技術的發展反而形成了一種虛擬認同的誤區。一家美容院的醫生介紹,一些人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那么漂亮就陷入了攀比的心態,以至于開始不能接受自己。
這位醫生曾見到過患者因為焦慮來找她整容。“患者認為她進入面試后,主考官看到她和照片中的形象不符,所以不要她,于是她就想來整容。”在這位醫生看來,沒有自信,談何美麗?“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完善自己。要分清顏值的作用對象是誰。”
事實上,是顏值提升了職場發展,還是產業概念的過度強調,這還很難說。如果一個職位,只重視顏值而不重視內在,那么就需要考慮這個職位是不是值得你去爭取。如果微整形可以幫助你樹立自信,也要考慮安全問題。即使—個人通過整容符合了流行審美的標準,但是你不接納真實的自己,而是給別人一張假面,這個代價是不是有點太大了呢?
片面追求顏值的愉悅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結果只能讓人得不償失。
讓內心的優雅彌補顏值的不足,這應該是真正成熟的職場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