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指導線如何“指導”工資?
工資增長的幅度和速度一直備受公眾關注。日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9個省份公布了今年的企業工資指導線。與上一年相比,多省份的指導線數值均有所下降。工資指導線雖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卻是企業與員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和企業確定自身工資增長水平的參考依據,且國有企業會借此實現工資總額管理。(12月7日人民網)
@周俊生:政府發布的工資指導線,并不像政府出臺的其他措施一樣具有強制約束力。如果只是由職工隨意要價,企業主坐地還價,則很難達成共識,最終工資的確定,恐怕還是由企業主說了算。企業和職工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單方面看問題。
@小蔣:工資協商的過程,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合理博弈本身沒有問題,就怕一方太強勢,另一方處于劣勢,難以達成較為公平的結果。現實中,強勢的一方往往是用人單位,“用工荒”并不是普遍的、涉及各行業的常態。
@萌萌噠:多地工資指導線下降,有經濟形勢趨緊的考量,但這不能影響管理部門的履職,尤其不能對不法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置之不理。越是遇到困難,越考驗管理者的能力。如果見困難就躲,豈非瀆職不作為?
@劇情亂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管理部門工作有待增強的方面。就工資指導線而言,或許不具有強制性。但政府應當扮演好牽線、服務、仲裁的“中間人”角色。對于明顯壓榨勞動者的侵權行徑,勞動維權機關應當替勞動者撐腰。
規范基本養老保險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人社部近日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待遇進行規范,同時明確,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在該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每個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均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及相應資金歸集到戶籍所在地,由戶籍所在地按規定辦理待遇領取手續。(12月4日新華網)
@冰是睡著的水:眾所周知,中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改革開放以后,相當多的勞動者由于跨州過省地打工,在戶籍地以外的城市繳納了養老保險,但他們到了退休之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同樣的難題:人要回老家,而繳納的養老保險卻拿不去戶籍所在地。
@向左轉:這份文件除了便利勞動者,也明確了地方人社部門的職責,有利于勞動者相應提出申請,避免了各種可能的推諉。不過,要指出的是,是否這樣一來,未來跨省市就業的勞動者,他們在轉移養老關系時,就從此一路平川?還得需要從細節上入手。
@細水長流:一直以來,一個勞動者要離開建立了社保關系的城市,個人賬戶是可以“打包”提走的,但是社會統籌賬戶部分則不會跟著他轉移。社保全國統籌,實質是轉出地不但要提個人賬戶的錢,也得把社會統籌賬戶的錢提出來,轉到轉入地的社保基金中去。
@思楚:“社保”便是依靠社會集體的力量給予有生活保障需求的人予以合法的保護。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人們最為樸素的人生愿望,社保代表著一種承諾,更代表著一種責任和智力。養老保險走向全國統籌廣大城鎮企業職工的福音。
勞動力與人才減少了更多的束縛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再次公布取消114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自2014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分六批取消了319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加上本次取消的114項,至此,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已取消70%以上!(12月8日中國政府網)
點評: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的出現,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所有行業的人才,都要“證書化”,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時間、精力與資源浪費,更會讓一些行業內潛規則橫行。
清理和規范職業資格許可,并不意味著這些行業會”無門檻”進入,而是交給市場來淘汰,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的空間也將寬廣,這是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大勢所趨。
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認證,勞動力與人才減少了更多的束縛,尊重了市場規律,也尊重了人性。對于鼓勵并促進“雙創”,激發市場經濟活力,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著不言而喻的積極意義。
人的城鎮化如何破解民意密碼
隨著北京市出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國31個省份戶籍改革方案均已出齊。這些戶改方案中,均明確取消農業戶口,這標志著包含多重情感與內涵的農業戶口,已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取消農業戶口,是否會影響農民權益?將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哪些影響?(12月7日《半月談》)
點評: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努力降低農民融入城市的成本。才是真正實現城鎮化的根本。
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要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就是要著力打破農民進城的種種體制障礙,讓他們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
城市不僅僅是—座“城”,不是簡單地把人圈到城里面,而是要讓“城里的人”感受到“城的好”——這也是“城市讓生舌更美好”的題中應有之義。
錯嵯休假,光有鼓勵還不夠
近日,四川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回望今年,山東、湖北、福州等地也紛紛出臺類似政策,外加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明年的節假日安排已發布。本輪優化休假安排,目的顯然是為激發旅游消費需求。在多地文件中,對帶薪休假使用的表述是“落實”,對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則是“鼓勵”。(12月5日《廣州日報》)
點評:錯峰休假是促進旅游的額外手段,而非帶薪休假這種受法律保護的公眾權利。
由此決定了政府只是鼓勵,而非強制,只能靠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根據實際情況來推行。在當前公眾休假權保障不盡到位的情況下,要通過錯峰休假帶動旅游業,從而激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顯然難以一蹴而就。
保障公眾休假權利,使其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讓老百姓在有品質的休假與旅游中收獲更多幸福感,進而實現旅游業提質增速才是錯峰休假的根本目的。
景區墑牌,重疾還需猛藥浴
12月5日,國家旅游局通報,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完成對本地4A級及以下景區檢查,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受到摘牌、降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等不同程度處理,107家A級景區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級景區。(12月7日人民網)
點評:“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當出門旅行成為一種時尚,景區的種種亂象也如同荒野雜草,強買強賣、票中加費、突漲門票,坑害消費者的事情層出不窮。
雖然說國家和各地都采取了相應措施加以整頓,但有的還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此次國家旅游局啟動史上最嚴“整肅風”是恰逢其時,大快人心,可以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摘牌”是以游客為本的體現,無論旅游的目的地是哪,旅游的主體始終是游客,使游客有愉悅感和舒適感是旅游的最終目的。對于我國旅游現實來說,取消景區資質,不失為治理旅游亂象的一記重拳,其以儆效尤的作用不容小看。